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图片 > 民族历史  > 详细页面

走过迪庆,红军播撒民族团结种子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整理:王韵茹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6日 浏览量: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午后的阳光洒在团结村开阔的草地上。一块纪念碑静静矗立,标记着80多年前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藏区的第一站。在这里,红军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1936年4月25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人率领下,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途经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7个乡镇,在境内行程405公里,发生了两次战斗,翻越了3座雪山,先后停留休整了19天。

  当时,噶丹·松赞林寺是迪庆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贺龙以红二、六军团总指挥的名义给寺院八大老僧写了一封信,说明红军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对寺院和僧侣的生命财产绝不侵犯并负责保护,希望僧侣和民众照常生产生活,不要轻信谣言,帮助红军筹集粮秣,红军照价支付钱款。

  5月2日上午,贺龙应邀来到噶丹·松赞林寺,向松谋活佛及八大老僧说明了红军经过中甸北上的意义,阐释了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希望噶丹·松赞林寺帮助红军,并向寺院赠送了“兴盛番族”的锦幛,祝愿藏民族兴旺发达。噶丹·松赞林寺的僧人们感受到贺龙和红军的热忱,也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宗教事务、毫不扰民,表示愿为红军在当地的活动提供方便。

  “当时,不少群众因害怕躲到山里,我爷爷夏那古瓦作为噶丹·松赞林寺的代表见了贺龙,回来后告诉大家红军是好人。”身着藏族服饰的72岁的青玛述说她爷爷与红军的故事。“爷爷说红军从不杀群众一只鸡,也不欠群众一粒米。”

  赵阿印是贺龙接见的商界代表之一,在和红军接触后,他发现这支军队官兵平等,对待藏族群众很友好,与以往见过的军队完全不一样。在了解红军的需求后,他积极为红军筹办粮草、护理伤员。

  据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介绍,噶丹·松赞林寺打开粮仓卖给红军6万余斤粮食,赵阿印帮助红军筹集到两万余斤粮食,有力支持了红军北上。一位借住赵家的红军干部为了表示感谢,离开时送给赵阿印一枚奖章。

  “这就是当年的那枚奖章,还有换药弯盘,给红军购买粮食用过的钱袋子和算盘等物品。”赵阿印的儿子赵嘉林今年79岁,他在2016年自掏腰包创办了红色民居文化陈列馆,展示父亲留下来的红色文物。“这是父亲的遗愿,我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孙彬涛说,红军在中甸停留的日子里,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自己是人民的军队,是劳苦大众的“自己人”。针对当时中甸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藏族群众全民信教的客观环境,红军还在中甸会议上明确了“尊重藏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及风俗习惯”等7项政治纪律。

  中甸藏族群众从最初的“怕红军”逐渐变为“信红军”“爱红军”。红军在中甸地区成功地探索了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方法,为其继续通过广大藏区奠定了政策基础,并在藏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0年5月,解放军部队进入中甸地区。面对百姓们的误会和躲避,解放军官兵坦诚地告诉群众,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百姓们见到解放军确实像十多年前的红军一样令行禁止,于是积极支持拥护解放军。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陈祖英认为,红军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为后来党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居住着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26个民族的迪庆州,继承和发扬各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共荣的传统,保持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的良好态势。

  “可以说,迪庆的民族团结进步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民族团结是红军播下的种子。”孙彬涛说。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相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