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人们过去对黑龙江流域生态的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黑龙江流域生态出现稳中向好趋势,曾经面临威胁的黑龙江流域生态得到涵养。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黑龙江同江段。(黑龙江省民宗委 供图)
2018年5月19日下午,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抚远迎来一位“重量级客人”,几名渔民捕获了一条重达 1028 斤的鳇鱼。“能打到这么大的鱼,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当地一位老渔民说。这条鳇鱼并未成为“盘中餐”,而是被水产部门“特护”起来。近些年,黑龙江省在注重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特色渔业、休闲渔业、冰雪渔业经济和稻渔综合种养业发展,在穆棱、绥滨、爱辉、逊克等地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和冷水鱼繁育养殖基地。持续在密山市兴凯湖、抚远、同江等边境水域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恢复鱼类资源,有力地促进了边境地区渔业的健康发展。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举办冬捕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黑龙江省民宗委 供图)
同江市赫哲族鱼展馆里养殖的鳇鱼,这些鳇鱼养大后会放归自然。
在黑龙江畔,通过网箱养鱼做到既保证群众的收入,又保护好黑龙江的鱼类资源。
唱起《乌苏里船歌》,大家想到的就是我国北方沿江河居住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
“勤劳勇敢的赫哲人在黑龙江撒网捕鱼,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家园……”清脆洪亮的解说声从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民俗馆传出,这是讲解员尤秀云在为游客们做介绍。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俗馆视察,尤秀云身着自己制作的鱼皮衣,负责讲解工作。说起当时的场景,每一个细节她都记得很清楚。“我一点也没紧张,因为总书记就像亲人一样。没想到总书记对鱼皮画那么感兴趣,从鱼皮画的制作到渔具的相关情况都一一询问。能为总书记讲解赫哲族的文化,我感到很自豪。”如今,每逢旅游旺季,尤秀云就更忙碌了,最多时一天给8个旅游团讲解。“我不喜欢照本宣科,解说词都是我自己写的,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加进去。能够向游客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我觉得很幸福。”
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民俗馆担任讲解员的尤秀云。
这些年来,黑龙江省充分利用界江岛屿和黑龙江流域沿岸田园风光、历史文化重要遗址以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心打造了“追随总书记脚步”“乌苏里船歌诞生地”,及“赫哲第一乡”等乡村旅游体验线路。
黑河市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富拉尔基达斡尔族南迁广场上的雕塑反映了达斡尔族在黑龙江畔开垦土地,建设家园的情景。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黑龙江省民宗委 供图)
公别拉河,又称坤河,黑龙江中游右岸支流。坤河右岸的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富拉尔基村为达斡尔族南迁第一站。达斡尔族南迁中,很多人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他们迁移到黑龙江右岸、嫩江之滨,看见水边上长满了嫩绿的柳蒿芽,便采摘充饥,结果意外地发现柳蒿芽不仅能充饥,还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达斡尔人对柳蒿芽有特殊感情,称柳蒿芽为“库木勒”,后来渐渐衍生出库木勒节,逐渐形成了对江河、湖泊的保护意识。近几年来,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注重可持续发展 , 发挥临江优势,建成鲟鳇鱼养殖基地和挂袋木耳种植基地 , 不仅增加了村民的致富途径,还保护了绿水青山。
黑河市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的达斡尔族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图为村民用奶茶迎接宾朋。
通过发展木耳等经济作物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图为黑河市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的吊带木耳种植基地。
1953 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征求广大鄂伦春族群众的意见,鄂伦春族下山,在黑河市爱辉区美丽的刺尔滨河(黑龙江右岸二级支流)与索尔其干河的交汇处建村定居,开始了新生活,他们的定居点因此得名“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如今,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真正的“新生”。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发挥生态和民族文化的优势,建设特色村寨,推出了“鄂伦春民俗文化”和“北方游猎第一乡”两张特色品牌,建成刺尔滨河谷观光区,打造刺尔滨河流域旅游观光带。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现已成为国家 3A 级旅游区,文化旅游已成为带动引领新生乡群众致富增收的产业之一。
鄂伦春族传统民俗文化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图为鄂伦春族传统婚俗表演。
被称为“山林守护者”的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护林马队。(国家民委经济司 供图)
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的民居。
位于逊克县沾河(黑龙江支流)边上的新鄂鄂伦春族乡。
坐落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沾河(黑龙江支流)边上的新鄂鄂伦春族乡,这里有大小河流 30 余条,水面面积达 666 平方公里。近年来,新鄂乡不断加快乡村绿化美化,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坚持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新鄂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游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流经的各县、市、区严守生态红线,统筹推进治水、净气、降噪、还绿、护田,保护利用黑土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落实“河长制”,保护重点林区、重点湿地和界江界河,使黑龙江,这条绵延数千公里的河流,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黑龙江的滔滔江水,滋养了两岸肥沃的土地。
作者:陈涛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