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生态文明 > 草原牧区  > 详细页面

廷·巴特尔:贫瘠草场趟出生态畜牧新路子 牧民活成了“贵族”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中国网 2018年06月21日 阅读量:

  初夏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开始返青泛绿、天辽地阔。在弯弯曲曲的高格斯台河流过的地方,有一座宛如田园牧歌的生态牧场,牧场的主人,有着诸多响亮而传奇的称号:“将军之子”“下乡知青”“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诸多荣誉加身,他却只在乎一个身份——牧民。

  扎根草原44年来,在5626亩草场上率先革新划区轮牧、减羊增牛、多渠道增收,带领牧民探索生态畜牧新模式,走上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与他心爱的“草原黄牡丹”,把艰苦简单的牧民生活过成了人人称羡的“贵族”日子。他就是生活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的“草原之子”廷·巴特尔。

廷·巴特尔生机勃勃的生态牧场

  “将军之子”扎根草原44年:为了理想还是爱情?

  缘何扎根草原?廷·巴特尔始终是带着牧人的淳朴和谦逊的,他说:“其实真的一直没有想好是什么原因,也不像媒体夸奖的那样有多么崇高的革命理想,只是单纯地认为没法离开,身边有那么多指望着我的牧民,有我刚刚规划好的草场,有我已经熟悉并热爱的环境,我放不下。”

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草原之子”廷·巴特尔

  廷·巴特尔是著名爱国将军廷懋的儿子,作为将军的儿子,在偏僻牧区插队的知青,他曾有许多次回城的机会,然而,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和自己规划好的一纸意气风发的蓝图,他决心留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犀利而浪漫的记者也曾经把他扎根草原归因于“爱情”,廷·巴特尔的蒙古族妻子额尔登·其木格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

  汉语交流不甚流利,因此很少跟来访客人交流、少言寡语的其木格,忍不住为自己的爱人“辩白”:“他是那样一个高干家庭的孩子,我是一个贫苦的牧民,选择离开是富足优越的好日子,选择留下是继续过苦巴巴的牧人生活,从我角度来说,我也是愿意跟他回城的。然而他并没有回去,而决定了留下,他是因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因为放不下的牧民兄弟们。”其木格言谈间,是充满爱意和骄傲的。

  贫瘠草场里趟出生态畜牧新路子:如何让美丽与发展双赢?

  “我在草原牧区生活了40多年,最了解牧民。我觉得,这个理想要通过改变牧区生态环境和牧民思想观念来实现,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路子、学习新技术,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生态牧场,实现美丽和发展双赢。”廷·巴特尔说。

廷·巴特尔向前来考察调研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右四)、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左三)介绍牧场情况

  萨如拉图雅嘎查所在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距北京最近的风沙源——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71个嘎查均属纯牧业嘎查,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经营管理方式粗放、牧民增收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

  面对严峻的现实条件,廷·巴特尔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亲手绘制治沙地图,同时托城里的父母送来优质草籽、树种,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为阻止草场沙化退化,劝说牧民“减羊增牛”,廷·巴特尔提出的著名的“蹄腿理论”,用通过计算蹄腿数量的直观化方式来向牧民群众说明“减羊增牛”的意义。因此,他带头做“牛”文章: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利用杂交优势发展育肥牛,通过多年的选育培养高产优质母牛,在“少养精养”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

廷·巴特尔在自己的牧场上探索生态畜牧新模式,率先实践划区轮牧

廷·巴特尔率先提出“蹄腿理论”,号召牧民“减羊增牛”

  廷·巴特尔的做法,很快在全旗和全盟得到重视和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保护草原生态并举,号召牧民“围栏轮牧”“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改善了牧民生活;同时,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广泛种植沙柳、扬柴、榆树等,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参政在“庙堂”劳动在一线:是领导还是师傅?

  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关爱下,廷·巴特尔被授予了很多荣誉称号,也有更多机会走出去“见世面”。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归来,廷·巴特尔第一时间走到农牧民群众中宣讲会议精神,把中央的政策精神、关爱温暖第一时间带到草原,带到牧民群众中间。

  “我要带领广大牧民更加注重保护生态,多渠道经营创收,尽快脱贫,才不辜负身上流淌的革命血液和新时代‘草原之子’的职责使命。”廷·巴特尔说。凡是牧区生产、牧民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他都学习、钻研、琢磨,40多年来,廷·巴特尔到底帮牧民做了多少事,自己也数不清。牧民们认为,有事找廷·巴特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廷·巴特尔自己也说:“这些事,我做着做着就习惯了。”

  后来,政府支持他在嘎查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农牧民培训基地,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和学习培训所需的相关设施,廷·巴特尔成为了一名“讲师”,把几十年在生产生活中钻研摸索出来并运用到实践的有效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嘎查和旗里的农牧民,后来成为更大范围内农牧民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的一所大课堂,累计培训了区内外乃至蒙古国、俄罗斯等地主动参与培训的人员两万多人次。

萨如拉图雅嘎查农牧民培训基地展厅,墙上挂满了廷·巴特尔牧场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

  如今已经63岁的廷·巴特尔依然还讲课,他在年轻人以及新技术新理念面前始终是谦逊的,他说:“我的很多理论和经验已经过时了,我想让他们从我这得到更多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信心。”

  生态牧场里享怡然闲情:是牧民还是“贵族”?

  在廷·巴特尔的家庭牧场,草场生态得到良好恢复,生长了270多种植物,每年四季有鹿、狍子、獾子等100余种野生动物出没,牧场里品类繁多的野花野草有的都叫不上名字,还自己命名了许多,诸如草原黄牡丹、冰凌草等。

在自家牧场上悠闲摄影的廷·巴特尔

  廷·巴特尔和他的妻子劳作之余,最大乐趣就是拿着相机拍摄这些花花草草和野生动物“朋友”,在他们的展厅里,挂满了牧场动植物的摄影作品,并在女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把图片配上文字和音乐,分享给四面八方的亲友们欣赏。

廷·巴特尔牧场上的野生动物“客人”狍子

  廷·巴特尔还建了一个十分特别的生态养鱼塘,直径8米,撒了2万尾鱼苗,夏秋季在鱼塘上空架一串小灯泡,吸引昆虫,然后用昆虫喂鱼。廷·巴特尔说,最多的一次,他从鱼塘水上捞出了100多斤的昆虫翅膀。

廷·巴特尔牧场的生态养鱼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六项原则”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也迅速行动,传达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对此,廷·巴特尔感到尤为欣喜。他说:“自治区以及盟、旗各级党委政府对于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脱贫致富高度重视、十分关注,也鼓舞着我们坚持走生态畜牧新路子、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劲头和信心。相信未来的萨如拉图亚嘎查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牧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而殷实。”

廷·巴特尔夫妇在自己的小院儿里

  在自己耕耘奋斗了几十年的牧场上,年过花甲,依然健硕地劳作在一线的廷·巴特尔,不带一点儿浮华,皮肤黝黑、双手粗糙,憨厚而朴实地笑着,和他的爱人一起同我们挥手再见。

  他们的笑脸,映衬着萨如拉图雅火红的晚霞,洒在这片生机勃勃、暖意融融的牧场上,让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