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干部  > 详细页面

廷·巴特尔: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钟华民 2022年01月05日 阅读量:

  日前,“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29名同志颁授“七一勋章”。其中,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廷·巴特尔在列。

  廷·巴特尔,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6年11月入党,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

  1974年,廷·巴特尔从呼和浩特市来到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由一名城市青年成为普通牧民。他认为,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生活多么富有,而在于能否深深扎根于群众,为他们多办一些实事好事。他说:”我就愿做一棵扎根草原的红柳,永远守护这片草原。”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为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他决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1996年,草场分到每户,廷·巴特尔是最后参与分配的一批,承包的是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一个草场,近6000亩草场大部分被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满天,与草场毗邻的高格斯台河两旁全是盐碱地,寸草不生。

  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廷·巴特尔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亲手绘制治沙地图,同时托城里的父母送来优质草籽、树种,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率先在自家牧场实行“围栏轮牧”,在当年草质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草场生态得到了显著改善,得到了牧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006年,他完善划区轮牧的方式方法,将草牧场划分成9块,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夏季牧场,共1626亩,其余8块为冬春季牧场、秋季草场、打草场、两块牛犊放牧场、备用草场、经济区以及生活区。2005年牧草返青期间,他家的草场植被高度只有9厘米,覆盖度也仅仅15%;到了2009年,植被高度和覆盖度已分别达到16厘米和35%。

  为了阻止草场沙化退化,劝说牧民“减羊增牛”,廷·巴特尔提出了“蹄腿理论”,就是通过计算蹄腿数量这一直观化的方式,来向牧民群众说明“减羊增牛”的意义。按照草畜平衡制度,每5只羊折算1头牛。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踩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踩踏草原——细算下来,养1头牛的效益不低于5只羊。因此,他带头做“牛文章”: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利用杂交优质发展培育肥牛。通过多年选育培养高产优质母牛,在“少养精养”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

  廷·巴特尔的做法很快在全旗乃至全盟得到重视和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保护草原生态并举,号召牧民“围栏轮牧”“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改善了牧民生活;同时,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广泛种植沙柳、杨柴、榆树等,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为了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让更多的牧民知道,200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廷·巴特尔在家里建起了一座农牧民培训基地。课堂上,他自己成了讲师,掰着指头给牧民算收入账、成本账、劳动账、生态账。他把几十年在生产中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现代经营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嘎查的农牧民。人们将这个培训基地称为“廷·巴特尔大讲堂”。在这里参加培训,可以观摩廷·巴特尔家及周边牧民几十年来治理生态、完善基础设施等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廷·巴特尔所讲授的也都是与时俱进的新经验、新方法,没有空话,句句实用,不仅造福一方牧民,也成了全国各地建设现代农牧业的典范。

  廷·巴特尔不但热心助人,也紧跟时代。除了搞培训,他还带领牧民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加工销售鲜奶和风干肉,并办起了“牧民之家”。草原蚊虫多,啃噬草场又影响牛的健康,他推广生态养鱼,用灯光把蚊虫吸引到鱼塘。他还鼓励牧民发展生态旅游。

  如今的萨如拉图雅嘎查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牧民的生活也更富裕,家家户户住上了砖瓦房,通了电、修了路、连了网,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

  在千里草原的一隅,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廷·巴特尔扎根牧区近50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廷·巴特尔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

  作者:钟华民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