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概述  > 详细页面

在年画里相遇——佛山冯氏木版年画复业20年回望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学思 2019年04月24日 阅读量:

  

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

  佛山冯氏木版年画铺王学思 摄

  冯炳棠的徒弟刘钟萍

  从年前一直忙活到农历大年三十才放假的广东省佛山市冯氏木版年画铺,在正月初三就开始正常营业了。“没办法,好多朋友在微信留言,希望在开年的时候买张年画,沾沾新年福气,为了不让大家失望,我们就开门啦。”刘钟萍说。

  说话的这位是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的徒弟,或许是因为她既能安静地在老铺里持刀刻画,又能在大型年画体验活动中掌控全场,故人称“年画女侠”。今年,是她辞去导游工作、开启手艺生涯的第6个年头。刘钟萍说,6年来,在师父的言传身教和其他师友的帮助下,她对年画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年画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谈及佛山木版年画的未来,刘钟萍说,唯有用力走下去。其实,回首过去,她的前辈又何尝不是如此。2018年是冯氏木版年画复业20周年,1月28日,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曾专门组织了一次小型专题座谈会。一群因年画相遇的人围坐在一起,梳理过去、展望将来。

  “均记”的起起伏伏

  冯氏木版年画铺坐落于佛山禅城区一条幽深的老街普君南路,前身是冯炳棠的父亲冯均于清末开设的“均记”木版年画作坊。那个时候,在这条老街附近聚集着二三十家木版年画的作坊和大量家庭加工户,制木、雕版、刷制、调色、手绘开相、描金、填丹……作坊与作坊之间保持着严格的专业分工,且对于家族所传承的独到工序配方秘而不宣,只有各个作坊分工合作才能成就出各种题材样式的年画。

  “均记”主攻的是年画的套印,因其套印的门神画线条清晰、套色定位精准、色彩饱和均匀,赢得了“门神均”的美誉,名声远播东南亚、日本,甚至欧美等地。1949年以后,“均记”和仅存的十几家佛山年画作坊几经曲折,随着“破四旧”和“文革”的冲击,全面歇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冯氏曾尝试复业,但坚持了没多久又再次歇业。1989年,冯均去世,在离世前他给儿子的唯一嘱托就是将家业传承下去。为了不辜负父亲的遗愿,冯炳棠在年画行业萧条萎缩、产业链条断裂的环境中,默默摸索和钻研年画制作的其他工序。尽管冯炳棠一直在争分夺秒地努力掌握木版年画的全套技艺,但始终敌不过人们淡忘木版年画的速度。

  百年老铺重新挂牌

  1992年,对于时任佛山市博物馆文物库房保管员张雪莲和她的同事来说是异常忙碌的一年。因为博物馆文物库房搬迁,他们要对搬迁后的各类文物进行整理排架。张雪莲整理参考类藏品的时候,发现库房里有很多年画的木雕板。“我和同事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由于还没有印刷到纸张上,对于这些藏品的题材内容、名称及如何分类,都没有头绪。”张雪莲回忆。

  于是,她向馆里汇报了木雕板的情况。时任馆长陈智亮决定让他们去调查一下,看看还有没有人能把年画印出来,正好可以作为博物馆应香港三联书店邀请赴港展览的主题之一。

  四处打听之下,仅听说在普君墟一带还有一位叫“门神均”的艺人,于是张雪莲找到了他的家。迎接她的正是冯均的夫人,而得到的坏消息是“门神均”已经去世两年多。话说也巧,聊天的工夫冯炳棠刚好回家,得知张雪莲的来意,冯炳棠决定亲自一试。于是,博物馆就将馆藏的木雕板拿到冯炳棠家,他负责将其印出来。首批印刷的是门神画和部分神像画,因为馆藏的都是线板,因此冯炳棠根据多年印制年画的记忆手工填色。后来,这部分年画在香港展出,大受欢迎。

  1993年、1994年,佛山市博物馆在馆内又举办了两次年画展。冯炳棠将馆藏的木雕板全部印制出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老艺术家也对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新年画在内容题材和创作背景上作了回忆和补充,还提供了创作手稿。通过电视台的宣传推广,佛山木版年画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社会关注。

  佛山市博物馆还邀请冯炳棠用馆藏木雕板印制年画在馆内游客服务中心销售。冯炳棠也逐渐修复家中旧藏年画雕板、复刻套印的新板,将印制的年画放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代销。1998年,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大力支持下,冯氏木版年画作坊正式复业。冯炳棠没有想到,在花甲之年还能够完成父亲的遗愿。他重拾创作的智慧和工作的激情,《梅花童子》作品还获得了山花奖银奖。

  “年画女侠”和解忧年画铺

  复业后,年画铺的生意和冯炳棠的生活一样平平淡淡。直到2014年,一位活泼开朗的姑娘的到来,百年老铺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位姑娘正是刘钟萍。

  “要把年画铺的生意做好,就得让大家再把年画‘用’起来,培养人们贴年画的习俗或者习惯。”刘钟萍明白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要让想法真正落地,势必要踏实做事、肯下功夫。

  刘钟萍很幸运,因为她在奔跑的路上遇到了助力器。2016年,她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学员走进了清华美院。在清华美院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刘钟萍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回到佛山便启动了“年画诸神复活”这个小项目。

  她将每个周末定为年画铺的公众开放日,分享年画的历史,讲述画中诸神的故事,组织人们体验刷印。刘钟萍说:“让年画重回生活就要撩动人们的购买神经,用年轻人感兴趣的语言来阐释年画的寓意。”于是,传统年画“和合二仙”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脱单神器”,传统年画“状元及第”变成了当地人连考车牌也会去买一张的“逢考必过”,要“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自然联想到年画“小财神”……

  刘钟萍算了算,如今搞过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已经超过100场,10多年积攒下的几百张年画甚至脱销了。2018年,她推出了她的“解忧年画铺”,就是将年画做成生命节礼,在人们升学、结婚、生子等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有对应的年画神仙来陪伴和庇护,让年画祈福许愿的功能在现代生活中被再次唤醒。

  座谈会上,来自清华美院和中国科学院的老师就纸张、颜料的优化和新材料的应用等提出了很多建议,刘钟萍如获至宝,感到自己更有干劲儿和力量了。

  

  来源:中国文化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