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眼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十五
麻池古城
麻池古城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镇政府西300米处,地处阴山山脉大青山段和乌拉山段交界处的昆都仑沟南口至东流黄河间的平川之上。古城始建于秦,汉、北朝扩建沿用,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城邑,是内蒙古地区历史时期修建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
麻池古城航拍图(东南-西北)。
麻池古城由斜对角相衔接的南、北两座城构成,周长4800余米。城墙均为夯筑土墙,保存较好的墙体段现存高度仍有7~8米,现于北城北墙中部和南城南墙、东墙中部各存一门。北城南部中间位置发现“品”字形分布的三个夯土台基,约呈覆斗状。从实际考古调查看,北城遗物以秦代和汉代为主,南城遗物以汉代和北朝时期为主,两个城的时代北城早于南城。学界较公认的观点是古城北城为秦九原郡九原县,汉代沿用,并建南城,为五原郡九原县,郡县共治于一城,汉之后到北朝有沿用。
南城南墙夯土层。
麻池古城作为秦直道北端点,起初是为扼守阴山南北通道昆都仑沟而建的边防重镇。《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充分说明该古城之重要性。自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开始,西汉王朝开始大规模地反击匈奴,西北疆域不断拓展,修建五原塞长城,阴山以南地区进入相对和平时期。到西汉晚期,包括五原郡在内的阴山一带形成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呈现出《汉书·匈奴传》所载的“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盛景,北边出现六十余年的和平安宁环境,与昭君出塞这一史实息息相关。
北城的夯土台基。
此外,麻池古城附近分布有大量汉代墓葬,以西汉晚期、东汉时期墓葬数量为多,其墓葬形制和演变序列基本完整。具有代表性的有召湾M51木椁墓、召湾M91七室砖室墓、张龙圪旦M1七室砖室墓、观音庙M1六室砖室墓等大型墓葬。墓葬中出土有黄釉陶樽、四神陶博山炉、铜朱雀灯、彩绘楼及各种人物、动物俑等珍贵文物,是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的经典之作。其中,召湾出土的“单于天降”和“单于和亲”瓦当,反映的是西汉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的史实。
召湾汉墓出土“单于和亲”瓦当。
东汉时期中央政权鼓励对五原等边疆地区的开发政策,加之匈奴南附,人口大增,汉匈文化的交流,催生了这一时期五原一带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麻池古城附近东汉时期墓葬中出现的大量殉葬马、牛、羊等动物骨骼的现象,应与东汉内附的匈奴人丧葬习俗有关,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高度融合、凝聚一体的历史见证。
麻池古城从起初的边疆军事重镇,转变为阴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民族交汇交融的发达地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体现,为推动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