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初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2号文件”)第三十六条“关于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中,有专门提及“支持水族文化博物馆建设”的内容,这在贵州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特例。总人口仅40万的水族同胞能够独享此殊荣,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水族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高度重视,这在水族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然而,如何建设好水族文化博物馆?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做到科学筹划,谨慎决策。本文拟就水族文化博物馆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意见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促进水族文化博物馆建设。
一、民族博物馆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尽管中国很早就有古物收藏场所或机构,但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对中国来说还是舶来品。清末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南通博物苑被公认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1914年在北京建成的古物陈列所,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博物馆。换言之,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中国仅有百余年历史。
相形之下,中国特色的民族博物馆事业发端稍晚。据笔者了解,大约是20世纪20-30年代,一些留学归国的民族学者,最先倡导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体系。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初,首任院长蔡元培就提出了建立中国民族学博物馆主张。 [雍继荣.中国大陆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6(2).]此后,一些学者在做民族学田野调查时,开始注重搜集与民族历史文化有关实物标本,林惠祥和吴泽霖两位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30年林惠祥在台湾地区作田野调查时,搜集了一批少数民族文物,这些文物如今已成为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藏珍品。吴泽霖更是中国早期杰出的民族博物馆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费孝通先生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创始人。“少数民族的文物能在博物馆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据我所知,是从吴泽霖先生开始的。他到哪儿,民博事业也就到哪儿。”[费孝通.在人生的天平上·代序[M].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抗战爆发后,吴泽霖随大夏大学西迁贵阳,其间他亲自参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与同事们一起搜集民族文物,并于“1941年在贵阳举办了三次贵州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览,这是少数民族文物在贵州第一次公开展出。”[柴骋陆.参观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苗夷文物展览记[J].吴泽霖,陈国钧.贵州苗夷社会丛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泽霖更是积极呼吁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在他的影响下,新建立的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等民族院校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文物室或民族文物陈列馆,中国民族博物馆雏形初现端倪。遗憾的是,由于“大跃进”、“文革”的影响,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严重受挫,直至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才得到较快的发展,1981年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建成开馆,1984年在吴泽霖的倡议和主持下,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博物馆正式建立,1985年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建成开馆,1986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建成开馆,1988年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建立民族博物馆,1995年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开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省的民族文博事业起步并不落后于全国水平,早在1985年,黔南、黔东南两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就开始筹建,并分别于1986年和1988年正式开馆。
但整体而言,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并不顺利,由于投入经费,特别是运行经费、文物征集经费投入有限,各地民族博物馆发展水平并不高,展陈方式落后,馆舍安防等硬件设施老化严重,文物藏量少,专业人才缺乏,科研水平不高等等,都是各地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水族地区文博事业的发展
三都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文博事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档案、文物管理工作以及随后建成的三都县水族文化陈列馆。三都县档案馆收藏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有关三都县的一些历史文物和档案资料,近年来又搜集到不少的水书实物。三都县文管所建立后,陆续收藏到一些在境内发现的文物,主要有明清时代钱币、铁兵器、巫不乡出土铜鼓等。三都县水族文化陈列馆工程于1992年竣工,投入经费40万元,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因经费困难,直至1997年县庆四十周年之际才完成布展开馆,内设基本陈列两个,分别是“水族民俗展”和“三都县建设成就展”,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2007年县庆五十周年之际,再次进行展陈调整,在原有基本陈列基础上增加“水书专题展”基本陈列,全馆展厅面积约500平方米。[ 笔者曾在三都县民委工作几年,经历见证了三都水族陈列馆一段发展历程。]
荔波县是三都之外重要的水族聚居区,荔波县档案局(馆)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大规模开展水书调查和征集工作,该局在水书收藏和研究整理上做了不少的工作,水书藏量相当丰富。不仅如此,在水族历史文物收藏上,该局(馆)也有一定的馆藏实物。
黔南州民族博物馆作为贵州省最早建立起来的地区级综合性的民族博物馆,在水族文物收藏、展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约有各种水族文物藏品千余件,主要是水族服饰、银饰、马尾绣背带、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黔南州民族博物馆是目前水族文物藏品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博物馆。1986年黔南建州50周年之际,该馆重新改陈布展,在基本陈列中辟有专门展示水族历史文化展区。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如民委、文化局、学校等也收藏有少量的水族文物,因为藏量小没有形成规模体系,影响有限。总体而言,近三十年来,囿于经费不足,水族地区文博事业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不尽如人意,全国其他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水族地区也不例外。
三、当前建设水族文化博物馆必须认真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2008年起,国家开始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属文化文物系统的国有博物馆分批分期对外免费开放,成为党和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重要内容。截止2012年,贵州省共有三批47家博物馆、纪念馆被列入免费开放名单,[ 张安琪:《在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重新开馆仪式上致词》,2012年8月3日。]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运行经费补助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免费开放三年来,贵州省的文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整体迈上新台阶。
国发2号文件明确要支持水族文化博物馆,无疑给水族文博事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建设好水族文化博物馆,也成为水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和热议的话题,三都县委、县人民政府更是把水族文化博物馆建设当成全县头等大事来抓。笔者以为,水族文化博物馆是一项业务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当深思熟虑,谨慎决策以免贻误将来。具体而言,建设水族文化博物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是水族文化博物馆的选址及建设规模问题。三都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境内水族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约65%,是当之无愧的水族大本营,把水族文化博物馆馆址选择在水族人口最多,水族文化氛围最浓厚的三都县是不二选择。在具体选址问题上,水族文化博物馆应建在县城所在地三合镇,且必须是独立建馆,切不可与其他文化机构共处一栋建筑,避免在今后的归属管理上出现人员分工及业务混乱现象的发生。
在建设规模上,笔者以为水族文化博物馆不可盲目贪大,建筑面积应控制在5000平方米以内为宜,工程规模超标不仅会造成经费缺口过大(中央财政对地方支持一般为总投资的70%,超规模部分不予补助)影响工期,而且还会大大增加今后的博物馆运行管理经费支出,重蹈过去能建不能养,无法正常开馆运行的覆辙。
其次是博物馆功能分区问题。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机构,博物馆工程不能贪大,但在功能分区上却要求全。展厅分布、主展线走向都必须结合展陈大纲在施工图设计中提前考虑,此外,办公区、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会议室、配电房、保卫室、观众休息区、接待室、中央空调甚至停车场等都应充分考虑,周密安排。
第三是基本陈列问题。陈列布展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博物馆布展工程均价在5000元/m2以上,多的达到10000元/m2以上[ 2011年2月17日《新民晚报》头版报道:国家博物馆重新改陈布展对外开放,展厅面积19.6万平方米,直接装修经费25亿元,历三年多才基本完工。]。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做得好与否,是社会大众评价博物馆档次及地位最重要的最直观的标杆,关系到博物馆形象问题,因而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要做好基本陈列,具体步骤一般是:分析藏品及待征文物种类及数量——讨论并确定陈展内容——撰写陈列大纲——补充征集相关实物——实施陈列布展。水族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内容庞杂,一座博物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内容都展示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要展什么?有什么实物可展出?应有几个展厅分区?如何展(手段)?等等。实践证明,博物馆建馆最终成功与否,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依据成熟的展陈大纲内容来进行设计和建设,做到重点突出,展线合理、场景复原得当、展厅分区科学等,同时还要考虑划出适当空间展示县外、州外、省外其他地区水族文化内容,这是建设全国性的水族文化博物馆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还要兼顾境内苗、布依、瑶等其他民族文化内容展出,以体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和谐。
第四是要认真落实水族文化博物馆隶属关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称职数等问题。根据国家文化部有关规定,目前享受国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必须隶属各级文化部门,其他行业博物馆不列入国家财政资助的免费开放名单。因此,水族文化博物馆从建馆之日起就必须将其隶属关系归口到县文化部门,明确为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下属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唯有如此,方有可能在正式开馆之后争取享受国家免费开放经费补助。在机构设置方面,作为展示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形象的专题博物馆,几个必须设置的内设机构如办公室、文物保管部、宣教部、陈列部等一定要确保有编制、有岗位,以利开馆后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人员编制至少要有15个,职称职数可按2个副高、4个中级及若干初级比例确定。上述问题如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为今后正规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引起决策者高度重视。
四、水族文化博物馆正规化建设问题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博物馆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博物馆看成是一个地方文化品位的象征,更没有人认识到博物馆是保存、传承、展示、研究民族文化重要场所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人们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阵地,一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博物馆可有可无,充其量是一个养老单位,是安置闲杂人员的收容所,博物馆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无从谈起。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也为各地博物馆事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搞好博物馆正规化建设,向广大观众提供更好的展览内容,已成为当前博物馆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水族文化博物馆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期待。建设好水族文化博物馆,除硬件设施必须完善外,软件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做好常规化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做好开馆接待工作
博物馆建成之后,必须保证正常开馆,接待观众参观。目前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开闭馆时间基本一致,要求全年开馆时间不低于300天,即除周一闭馆整理内务外,其余时间每天9:00-17:00开馆,遇法定节假日,周一顺延调休。要为观众参观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保证有讲解、有免费参观手册,有休息室、常用药品、饮水机,甚至残疾人轮椅、婴儿车等各种人性化服务设施、设备,这是免费开放博物馆人性化服务基本要求。
(二)做好引展送展工作
开展馆际交流,定期做好引展送展工作,对扩大博物馆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博物馆,提高观众参观积极性都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馆际间互通有无,将各自有特色的精品展览送出去,是一项投入少,社会效益明显,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展览方式。2010年4月西南博物馆联盟成立,在2012年9月第二届年会上,以“西南地区博物馆的展览交流与合作”作为会议主题,号召联盟成员单位将自己特色的精品展览拿出来,积极进行馆际间引送展交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让当地广大观众不出家门就能看到高品位,高水平的展览内容。因此,水族文化博物馆建成之后,不仅要做好基本陈列接受广大观众进馆参观学习,还要把具有本馆特色的展览内容送出去,将一些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外展引进来,以此扩大水族文化博物馆影响力,不断提高办馆水平。
(三)加强学术研究,提升办馆层次
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传承是博物馆五大功能。提高科研水平,大力开展藏品研究,不断挖掘藏品的科学文化价值,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博物馆社会地位,评定博物馆等级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加强科学研究,让社会更多了解馆藏文物价值,对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水族博物馆建成开馆之后,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使之成为加强博物馆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的常态化工作之一。
(四)重视文物征集,提高藏品数量
藏品数量及文物的级别是衡量博物馆等级地位及实力的重要依据。在博物馆界,藏品数丰富,特别是珍贵文物量大的博物馆,其社会地位也就越高,慕名前来参观的观众也就越多,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也就越大,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都因此而享誉世界。如前所述,水族地区文博事业由于历史原因,其发展之路并不尽如人意,水族地区的各个文博单位收藏积累文物数量仍然十分有限,要建设好水族文化博物馆,千方百计增加藏品的数量,不断丰富馆藏精品是毋庸置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唯有如此,博物馆科研、展览等其他常规工作也才有具体的实物可供研究、布展。没有藏品的博物馆不能称为博物馆,充其量只能称为陈列馆。
五、结语
建设好水族文化博物馆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水族文化博物馆能否又好又快建成开馆,直接关系到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工作力度以及对40万水族同胞的共同期待所应有的回应力,不能不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博物馆建设有其自身内在规律及专业特点,欲速则不达,我们必须从博物馆筹建之日起,认真把握博物馆内在规律及专业特点,尊重科学,科学筹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节约宝贵的人力财力,早日把水族文化博物馆从蓝图变成现实。
引自:《中国民族文博(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