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里的刀子》剧照。
“由知名导演尔东升、张猛、万玛才旦监制,青年导演王学博执导的文艺电影《清水里的刀子》4月4日全国公映。影片改编自宁夏回族作家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短篇小说,用纪实和古典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故事。该片曾获得2016年釜山电影节最高奖“新浪潮奖”,并在2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大奖。
《清水里的刀子》是王学博的电影处女作,从2007年拍摄同名短片到2015年完成长片拍摄,再到今年的公映,历时11年,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了解小说中所描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010年,王学博在影片拍摄地生活了整整10个月。所有筹备工作做好之后,2015年的拍摄水到渠成。尽管所有演员均为非职业演员,却仅用28天时间完成了拍摄,效率令人惊叹。
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只有6000余字,以极简的方式讲述了一对父子与一头牛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并不足以撑起一部93分钟的电影,尤其是小说里很多心理描写的段落,对生死的感悟,以及西海固回族内心情绪的挖掘,都需要更多细节作为支撑。
因此,电影《清水里的刀子》多了很多情节:主人公马子善去村民家归还妻子为了买鞋欠的5元钱;高龄产妇的丈夫到马子善家借米;下雨时人们用各种器具接水等等。这些情节带来了很多细碎的生活场景,用简练的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进入到西海固人的生活,并且慢慢沉浸在里面。
尽管在剧本上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小说与电影之间在灵魂、气质以及美学上的勾连始终存在。而这股来之不易的气韵就体现在影片中无处不在、有着独特质感的视听语言。
影片采取4:3的画幅,影像构图考究,画面干净,呈现出一种静穆的韵律感。镜头时而固定,时而缓慢摇移,色调干净明亮,色彩搭配为黑白黄,影片摄影和美术十分亮眼,正是参考了画家米勒和怀斯的绘画风格。
影片由摄影师王维华掌镜,杨威担纲美术指导,台湾著名剪辑师廖庆松帮助操刀剪辑;声音设计由曾任电影《推拿》音效设计的富康指导。金牌主创班底在电影语言上做了最大程度的艺术探索,以古典仪式般的电影语言表达了“生死”这个宏大的主题。
4月3日,在北京百老汇影城举行的北京首映礼上,北京大学教授、知名影评人戴锦华点评道:“虽然这是一个表现西海固地区生活的电影,但是可以感动不同地方的人们。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电影的叙事,也可以说是由高度写实的生活场景的片段形成的一个非常优美的关于信仰、也关于日常生活的图画。”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王红卫也对这部影片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敢于摒弃一切外在的手段做一部很纯粹的电影,这很不容易。”
现场一位观众观看影片以后,感慨地说:“影片中,高龄产妇的丈夫来借米,老爷子对儿媳妇说:‘给他挖几碗米。’下一个镜头,那个丈夫往回走的时候,肩上背着小半袋米。这很像我看这个电影的感受,一开始想这个电影会给我带来‘几碗米’,但看完之后,背了一袋米回去了,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