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民族故事”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宣传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宣传报道的各个环节中,选题策划既是起点,也是中心。策划一个好的选题,意味着宣传报道已经成功了一半。经验丰富的编辑常常将“做报道”比作做菜,两种操作着实很像,都讲求统筹规划。厨师,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实现味觉的享受;而媒体工作者则是满足读者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力求实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期刊编辑就是文化的大厨,选题策划不仅要瞻前顾后,还要全盘思量,统筹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把主题呈现给读者。尤其是时政类期刊,更要以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思想、重要决策部署为主题,结合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选题报道。少数民族新闻宣传既兼顾了宣传工作的共性,也具有民族工作的特殊性,做好少数民族时政类刊物的选题策划,需要从大局意识、创新思路等方面来精心“烹调”。
“中央厨房”里的选题“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具体到民族新闻宣传工作时,就要全面分析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领会当前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从前瞻性的角度去思考有关民族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因此,编辑要具有主厨的意识,善于谋篇布局。策划选题要牢牢把握大局、紧扣时代脉搏,始终与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保持高度一致。对于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而言,工作重点就是宣传报道好民族工作,要“种好自己的田”,要牢牢把握“团结和发展”这条民族工作的主线,将其作为民族新闻宣传最大的一道“主菜”。
近年来,国家民委所属的三家新闻宣传单位都集中呈现了“团结”“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内涵、接地气的好专题、好报道。例如刊载于《中国民族》杂志2016年第9期的《南疆十二村记》、《民族画报》2016年7月起的连载《自治州加速中》以及《中国民族报》刊登的《谋长远之策 行固本之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阔步前行》等专题和报道,在“国家民委2016民族题材好新闻”的评选中均荣获奖项。
在《南疆十二村记》专题报道里,“团结”“发展”两个主题贯穿始终。《在叶尔羌河畔》体现了双语教育、技能培训为当地带来的希望;《打通心灵的“最后一公里”》表现了住村工作组精准扶贫的举措和以心换心的真情;《春风吹拂的村庄》表明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已成为繁荣当地经济的一大助力;《阳光新家园》里的家庭妇女在住村工作组帮助下走上了致富路;《绿色孕育的小康梦》也是指核桃产业为当地民众实现了小康梦;《新村就在眼前》描绘的是异地搬迁的和谐新村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跨越是这样实现的》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唤起村民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十二个不同的角度,共同呈现着南疆维吾尔族村庄“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时代主题。
一桌民族新闻大餐,除了有特色、上档次的“主菜”,还要注重“色香味”的结合。在选题策划中,要注意将时代背景与少数民族及民族工作相结合,根据其特点进行布局。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民族报》《民族画报》在选题策划中推出了“重走长征路”大型专题报道。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线,通过记者对红军长征路上重大事件发生地的回访,全面展现民族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很多是民族地区,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将时代背景与少数民族及民族工作相结合,这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难得的山珍是美味,寻常人家的饭菜也是佳肴。要将视线关注到广大的农牧村基层,特别是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与此同时,伴随着交通的便捷、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城市越来越成为各民族成员共同生活的公共空间。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5亿,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了全国流动人口的10%,至少有3000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于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在选题策划中都要把目光投注在基层一线,紧紧围绕基层开展工作,在“接地气”的报道中呈现出全景式的社会风貌。
“拿手菜”和“创新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做好新闻宣传既涉及到宣传的方式方法,也关乎宣传的载体、手段。民族新闻工作者要打破惯性思维,多讲鲜活故事,少讲大道理,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好事中进行宣传引导,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选题策划要用新视角讲故事,从新的角度出发,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内容。同样的题材,以新颖的视角切入进行解读,会让人眼前一亮。《南疆十二村记》从字面上对题目进行解构,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三个关键词:“南疆”、“十二”、“村庄”。一个看似平常的标题,但细细想来,三个元素正是对南疆社会的一个缩影式的概述,将宏大的主题融汇在细微的故事中。
故事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南疆十二村记》中的十二篇报道皆以故事的叙述方式,按一定的情节发展走向,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真实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溶在日常生活中。在新闻报道里,单篇报道的冲击力和说服力,远不如“团队型作战”、一组报道来得明显,十二篇报道体例的统一性,实现了整组报道结构的完整性。
民族新闻宣传有它自身的特色,编辑大厨们要根据题材的特点,做好“拿手菜”。国家民委委属三家媒体各有所长,《中国民族报》突出时效性,《民族画报》突出观赏性,《中国民族》杂志强调思想性。这样的特质,既符合传媒本身的定位和传播属性,也符合目前委属媒体的结构配置。因此,坚持做好“拿手菜”,仍是我们需要明确的一条准则。
在2016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三家媒体的报道形式在“适应新载体,做好‘拿手菜’”这两个层面,都得到很好的体现:此次文艺会演,国家民委官方微信(由中国民族报承办)、“民族画报”微信公众号、“中国民族”微信公众号都运用了新媒体手段,集中推送报道。在内容上,各家媒体又各有侧重,国家民委官方微信侧重时效性和完整性,第一时间对各场演出进行时效性报道;“民族画报”微信公众号除了对会演剧目做了图片报道外,还重点推出《原来你是这样的会演》专题,从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横向梳理;“中国民族”微信公众号则在会演后期重点推出了《宏大主题的美学化实践方式》等含金量颇高的剧评,从社会学、美学、民族学等视角对会演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
当“拿手菜”遇上了“创新菜”,编辑大厨们就需要适应新的媒介变化。随着“读图”带来的阅读方式的变化,使得图片的使用量远比以前增加,越来越多的杂志在表现手法上与画报正呈现趋同化。而在文字与图片之间寻找到平衡,是传统纸媒在今天需要思考的。
在《新疆十二村记》里,《村里人的五张素描》令人印象深刻。这篇报道在创作手法上很讨巧,以文学化的语言带入情景,简练不失美感,通篇文字极具画面感;五幅配图也不是直白的画面录入,每一幅图都紧扣主题,画面构图讲究,色调和谐,内容耐人寻味。正是做到“文与图”的和谐统一,这篇报道给人印象深刻。而在《民族画报》2016年5期刊发的大型报道《峡谷里的居民》,作者也在文字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力图将文字与图片的关系和谐统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讲求图文并茂的时代,杂志的图片可以更精美,图文表达可以更美观;画报的文字可以更准确,语言表达可以更有内涵。
要有“主厨回访”意识
在高级餐厅用餐时,主厨会从后堂来到餐厅,轻声询问食客的感受:“今天的菜色怎么样?对于我们有什么建议⋯⋯”这种“回访”,是对食客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手艺精进的追求。如果说把选题策划比作做菜,那么,作为编辑就理所应当地要有“主厨回访”意识。
编辑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以读者的身份去感受所报道的内容,积极汇集读者的想法,同时注意读者群体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时政类媒体的选题策划,要把读者的所思所想与国家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让受众觉得选题策划不是“高人一等”,而是始终在关注他们的生活,进而产生亲近与共鸣。
《南疆十二村记》推出后,民族团结杂志社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读者反馈意见,还邀请学者、媒体从业者等召开评刊会。在这样良性互动的氛围下,又推出了《武陵问桃源》等广受好评的特别策划。《民族画报》则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通过微信公众号里的评论与读者互动,及时获得受众对于微信的反馈。《中国民族报》社以记者节为契机召开座谈会,记者分享了参与“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体会。在这次座谈会上,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对此次大型报道给予充分肯定。结合少数民族新闻宣传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他还对民族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四点期望:一是要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作为立身之本;二是要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重要使命;三是要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不懈追求;四是要将秉持崇高的价值追求作为行为准则。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报刊编辑还是新媒体编辑,唯有加强选题策划、创新策划角度,才能对民族新闻素材做到特色加工、深度开发。作为民族新闻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民族新闻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民族故事,更好地服务于各民族受众,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工作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