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教育是国家战略,也是社会事业和民生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于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对于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为急迫,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更为强烈。应切实有效加大支持力度,助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更快发展。
一、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意义重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是带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结合一直以来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考察和思索,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重要论述,我们更加认识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格局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关系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精准扶贫;对于民族地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一)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实现同步小康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地区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困难群众多、群众困难多。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在民族地区。2016年,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贫困村数量都占全国1/3左右,还有4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0%,3个省区贫困人口数超过300万。全国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民族地区要实现同步小康,当务之急是摆脱贫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确保民族地区如期脱贫,中央作出部署,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对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四地州实施特殊扶持政策。做好民族工作需要两种力量: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职业教育的发展,兼具这两种力量。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迈向小康的过程中,扶贫先扶智,扶贫又扶志,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东西部协作,职业教育肩负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使命。
(二)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就业优先战略的有力支撑。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国家转型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民族地区同时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也面临弯道超车的机遇。无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还是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提高就业质量,都对发展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技术技能人才。民族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就更加繁重而艰巨。
(四)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条件。
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把民族八省区都纳入其中,并分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向北开放重要窗口等,使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大后方一跃变为最前沿。民族地区要抓住后发赶超的机会,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现代化的特色优势产业,扩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双向流动,努力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必须尽快补上人才和劳动力素质的短板。职业教育责无旁贷,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二、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需解决瓶颈性问题
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国家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支持西藏、新疆、四省藏区职业教育作为重点领域优先保障。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南疆地区中职学校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发展西藏和四省藏区职业教育,积极推动东部支援西部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育部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推动。国家民委协同配合教育部,积极贯彻中央部署,努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一是推动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制度建设。与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牵头制订民族技艺类专业教学标准,修订高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类专业目录。遴选两批162个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二是加强行业指导。在教育部指导下设立全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技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三是组织产教对话。会同教育部组织首届“传承民族技艺,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产教对话活动,邀请民族文化技艺领域专家学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相关院校和民贸民品企业代表参加。宣传国家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开启职业院校与特色企业对话合作。四是以技艺展演为载体,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配合教育部、天津市连续举办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艺比赛展演活动,推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转变办学思路,促进校企合作。五是发挥部委直属院校示范带头作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青藏高原传统畜牧业现代化、生态保护、促进扶贫开发作出积极贡献。六是积极组织东西协作。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把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纳入职业教育集团,将东部优质职业教育和企业资源引入民族地区,提升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质量,支撑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教育全局中仍然相对滞后,仍然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短板。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还须解决瓶颈性问题。
(一)文化和观念问题,主要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
目前,民族地区职普比总体较低。全国10个职教比例不足40%的省区,有7个是少数民族居住集中的区域或民族地区。2016年民族八省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中,中职占比0.38,均低于全国平均数;中职在校生占比0.36,远低于全国平均数。民族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教育是民生之首,职业教育是重中之重,而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尤为迫切。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要形成高度共识,必须破除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树立普教职教同等重要的观念;破除轻视职业技能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观念;破除狭隘的成才意识,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无论如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不能稍有所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能稍有所减。尤其是在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对于许多农村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教育扶贫、精准脱贫有着很大作用,中职教育在广大农村有着广泛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契机,我们应当有前瞻性眼光。民族地区限于自然和社会发展条件,总体上对于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发展所需人才还要依靠自己培养,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责任问题,主要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这是国际通例。特别是在我国广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发育不足,单靠企业自身努力与市场的自发力量推动,将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从社会公平稳定的大局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在民族地区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更加需要强调政府责任,对于职业教育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在这一点上也应当形成广泛共识。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概念出发。
(三)需求与动力问题。毕业生的就业是职教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就业又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人才需求结构。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劳动力素质偏低,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强。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不够,通过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难度较大。许多民族地区目前还没有形成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对职教毕业生的需求不甚明显,吸纳能力不强。因此,许多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当地未能有效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只能外出,到省内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在东部地区就读的学生也难以回归。因此,尽管国家有免费助学政策,但民族地区和职业院校招生仍然面临“生源问题”: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有的省份职业学校新生实际入学人数远低于招生计划,流失率达到10%,有的学校甚至达到20%以上。此外,适龄人口减少导致生源数量和素质下降也仍将持续影响职业教育招生。
(四)投入与保障问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普遍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些地区初步制订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但保障水平较低。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较上年增长率,贵州为-21.24%,云南为-10.10%,宁夏为-5.06%。2016年全国平均比上年增长11.56%,而贵州、西藏却为负增长,分别为-8.16%、-8.28%。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研究表明,职业教育生均培养成本是同层次普通教育的2至3倍。近年来,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无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尚属初创阶段。各省区经费标准口径不一,大多数省份标准明显偏低,距离实际办学成本太远,不能满足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职业学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就更加困难。不少中职学校,尤其是县级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实习实训设施缺乏,专业师资不能按标准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五)师资问题。民族地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仍是最薄弱的环节。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确下了很大功夫。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支持项目逐年增加。但毋庸讳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教师队伍建设。民族地区尤其突出。师资问题是长期以来严重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民族地区条件艰苦,教师待遇较差,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外流较多,优秀人才引进困难。加之编制不足、有编不补,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结构失调,队伍不稳。职业教育师资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
一是师资总量供给不足。表现在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生师比既是师资配备满足程度、教师资源使用效率的显性指标,又是教育质量的一个显性指标。2005年至2009年,中职在校生增幅高达40%,教师增幅仅仅为16%,生师比高达25∶1。自2010年开始,中职学校的生师比逐年下降,2012年达到24∶1,但是同年普通高中的生师比是15∶1,这意味着每位中职学校老师比普通高中老师平均多教9个学生。2016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师比降为19.84:1,但在各类教育中仍然是最高的。其中,民族八省区中职学校生师比总体上逐年下降,但仍然普遍偏高。2016年仍然为26.11:1。其中,广西、贵州、青海均超过30,宁夏接近30:1,远高于全国平均数。二是结构性问题突出。人大报告指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多,专业技术课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尤为不足,仅占职业教育教师总数的25.2%。一些学校不到20%,远低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最低标准。教师来源单一,新教师大多是高学历、低技能,实践经验不足。受限于人事制度,职业学校引进优质专业教师困难重重。面向企业聘请专兼职教师、技能型人才的渠道仍然不通畅。民族地区职教师资问题更加突出。师资质量薄弱,影响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从而更加难以招生,形成恶性循环。三是总体素质不适应。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与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要求不相称。
以上分析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在民族地区)面临的基本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突出的问题是供给不足,包括制度政策供给不足、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职业教育人才结构与需求的对接契合和质量水平的不适应是两者叠加的结果。教育部门和学校自身的努力是必须和当然的,但仅仅靠教育系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各级政府一定要倍加重视,综合施策,对症下药,持续发力。
三、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需进一步形成合力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教育全局中仍然相对滞后,仍然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短板,亟须高度重视、加快改革、破解难题,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合力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
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要在发挥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上下功夫。要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做好三个结合:把职教发展与教育扶贫结合起来,与大力实施民族工作的三个国家级规划结合起来,与推进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规划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要优化专业设置,避免趋同化和人才培养同质化。对口支援要更有针对性,以提高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导向,培育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努力形成造血型对口支援机制,同时将支持重点逐步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保等民生和社会领域扩展。
(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学校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融合,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这也是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最大特点。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政府办学,企业参与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要实行深度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的模式。认真落实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和七部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出台相关具体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就业;对接收学生实习或就业的企业,在社会保险、信用贷款、财政贴息以及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补贴和倾斜,引导企业在专业设置、学生实习、教师培养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加强跨区域协作,带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在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倒逼职业教育发展,而在经济欠发达和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则需要培育和支持。要发挥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和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加快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步伐。将职业教育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使扶持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应该多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一方面要加强省级统筹力度,针对民族地区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设置职业教育专业;另一方面要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加强跨区域协作。打破地域界限,统筹东西部和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健全跨地区长效协作机制,扩大职业院校跨区域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规模,加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就业、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发挥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口帮扶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和产业发展。吸引民族地区人才回流就业创业。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四)以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为着力点,促进产教融合。
民族地区蕴藏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学校定位和专业设置要立足于保护传承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宝贵资源,突出办学特色,在民族传统手工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农牧业、民族传统医药等方面,做足文章,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整合用好有关政策和资金,形成合力,重点支持办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和民族特色职业院校,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落实民族政策特别是民贸政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新发展。以省部共促方式,建立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基地,促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五)进一步发挥示范性院校的导向作用。
引导委属院校和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坚持正确的办学宗旨,转变办学理念,走产学研和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新路。着眼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发展的贡献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育人。加强校外实习与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精神、职业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特殊政策支持
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特殊政策支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尽快研究制定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许多国家都有保障校企合作和学生实习的专门立法。以法律规定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我国应尽快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法和学生实习法。落实企业和学校的法律责任,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做到国家有立法,政府有责任,企业有义务,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保障。完善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制度、教师实践制度。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奖励补偿制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直补、购买服务等举措,鼓励行业企业举办、参与举办职业院校。使校企合作建立在共赢基础上。健全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所有企业都要建立职工教育机构,或委托职业院校开展职工培训。
(二)编制实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跨区域规划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中东部地区。通过制定实施分工明确、互补共赢的跨区域规划,统筹协调发展规划,强化对口支援机制,解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难点问题。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有效实施对口帮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统筹处理好本地职业教育与异地办学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避免削弱受援地区既有办学实力。北京、天津等10个援疆省市和新疆签订对口支援协议,重点援助南疆的职业教育。将南疆所有职业院校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援疆省市及职业院校采取托管等方式,加强人才交流、师资培训、合作培养、技术支持等。依据新疆区域优势与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支援学校加快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体系。通过采取“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合作“冠名”等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三)设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专项经费
各级政府要在提高职业教育经费比例的同时,对于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给予特殊支持。加大公共财政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中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财政拨款或公用经费标准。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建议结合精准扶贫,设立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帮助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要继续办好内地西藏中职班和内地新疆中职班。尽可能扩大职业院校面向民族地区的招生规模。
(四)设立面向职业院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特色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进一步完善民族技艺学校传承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技艺传承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支持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促进民族技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如贵州师范大学联合企业、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实施“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蜡染、织锦、古法造纸、锦鸡刺绣、米酒酿造等民族传统工艺水平,5年中建立了12个少数民族手工合作社,直接培养手工艺人500人,帮助6000多个贫困家庭年增收30%至40%。实现了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扶贫和生态保护四重目标。
(五)采取“国家公费师范生”办法选拔培养高素质双师型师资
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要创新“双师型”师资建设政策机制。建议实施职业教育师范生公费教育。中央财政以奖励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发挥优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优势,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让他们毕业后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任教,定期轮换。努力为民族地区培养一批双语兼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通过增加编制、定向培养、对口支援、举办西部分校等措施,加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补充,尽快降低职业院校生师比。改革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探索职业院校教师攻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制度。建立高校、企业、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新机制和开放体系。
严格执行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聘任办法。对新任专业教师增加生产实践经历和专业技能要求。例如,规定新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后再上岗任教。支持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践。通过校企合作,用好行业企业人才宝库,完善企业专业人员、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从教的制度。制定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办法。让学校在编制内自主聘任兼职教师。要真正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采取差异化政策和柔性机制,引进一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教师;把精神鼓舞与物质激励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让他们有比较体面的生活,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安心从教。说到底,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