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概述  > 详细页面

民主改革开启西藏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班玛更珠 2019年05月27日 阅读量:

  西藏传统文化是以藏族为主的西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文明成就,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价值,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千百年来,西藏人民在高海拔的自然环境中,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艺术、道德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等,不仅形成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体系,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西藏民主改革彻底结束了封建农奴制度在雪域高原几百年的统治,古老的高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开启了文化大繁荣的序幕,西藏的文学艺术事业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60年来,西藏文艺创作资源持续增加,创作队伍全面壮大,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纵观60年的辉煌历程,西藏文学和艺术事业的发展虽然在不同时期经历的过程不同、特点略异,但其承担的使命未变,取得的成果丰硕。以下仅以藏语文创作的文艺作品为例,简要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西藏社会主义文艺奠基期(从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百万农奴的解放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西藏传统的文艺创作格局,为西藏带来了社会主义新文艺。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新思潮的涌入,藏文文学作品开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立足于上千年的文学传统,告别书面文学与俗世社会基本绝缘的旧社会,藏文文学创作在第一时间跟上时代步伐并积极前进。

  那时,作为一名藏传佛教高僧,年过古稀的擦珠·阿旺洛桑活佛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赞颂共产党领导、公路通车、飞机通航和西藏人民新生活的诗句,这些诗句在民间广为传唱。继1958 年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之后,藏戏队于1959年成立,藏戏从此跃入革命文艺队伍的行列。1959年国庆期间,藏戏队排演的节目《文成公主》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专业文艺团体献礼演出活动。在那个开天辟地的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自己的眼前,西藏人民怎能不歌唱!他们心里有歌要唱、有情要抒,一部部歌颂党、歌颂人民解放军、歌颂新生活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个阶段:西藏社会主义文艺转折期(从196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正当新生的西藏社会主义文学和艺术事业稳步前进的时候,“文革”的爆发迫使其前进的道路突然多了一段曲折。和全国一样,“文革”对文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西藏,刚刚崛起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急转直下,进入低潮。但是,长期的沉默必将迎来喷发的时刻,蛰伏中的西藏文艺正在等待着这样一个时机。

  第三个阶段:西藏社会主义文艺复兴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上世纪末)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欢呼声中,中华大地迎来了改革的春风,西藏社会主义文艺复兴期也由此开端。

  这一时期,西藏的文学和艺术事业迎来了全面复兴。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1981 年正式成立,担负起了组织协调抢救、挖掘、收集、整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西藏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重任。

  在文学方面,西藏的“魔幻现实主义”一时在中国文学界独领风骚,马丽华的《走过西藏》系列开创了文学人类学在西藏的实践。也就在这个时期,藏文文学创作集体复苏,比如,拉巴平措的藏文小说《三姊妹的故事》采用传统散韵结合的文体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三姊妹的凄惨命运巧妙地和旧西藏三大领主的压迫联系起来,告诉人们只有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彻底废除三大领主的封建特权,广大农奴才能当家作主,才能自由幸福地生活。朗顿·班觉的《绿松石》是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部藏文长篇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时代背景,用一颗绿松石头饰作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班丹一家三口的悲惨命运。《绿松石》先后获西藏长篇小说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奖、西藏文学艺术界最高奖“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成为西藏传统藏文文学与现代藏文文学的分水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外,恰白·次旦平措创作的藏文诗歌和文学评论,伍金多吉和克珠等人的藏文新诗,扎西班典、旦巴亚尔杰、斋林·旺多、拉巴顿珠等人的小说等,都成为这个阶段藏文创作的典范,其中既有历史记述,又有现实关照。

  在艺术方面,各种盛会和节庆活动为新时期音乐舞蹈的创作和展示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十分尊重和科学继承、发展民族的文化艺术。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有系统的普查、搜集、采录和整理工作,《中国曲艺志·西藏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等陆续出版。

  第四个阶段:西藏社会主义文艺全面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

  世纪之初召开的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为新世纪西藏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西藏社会走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西藏文艺也有一批土生土长的生力军迅速成长并崭露头角。这些作家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热爱,对青稞穗、马牛羊、黑帐篷、袅袅炊烟和新生活的热爱,让新世纪的西藏文学创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前进的步伐。

  新一代作家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比如,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评选中,其美多吉所作《黑风中的雄鹰》获得“中短篇小说奖”,伦珠朗杰所作《蜜蜂乐园》获得“诗歌奖”;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评选中,扎西班典所作《琴弦上的魂》获得“中短篇小说奖”;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评选中,次仁央吉所作《山峰云朵》获得“中短篇小说奖”,伍金多吉所作《雪域抒怀》获得“诗歌奖”。2001年新编大型历史藏戏《文成公主》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民间文学的收集和整理也有了显著成就,《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西藏卷》和《中国谚语集成·西藏卷》正式出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进行了抢救、搜集和整理工作。1979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了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专门机构;1983年,《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84年,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格萨尔》史诗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2年,西藏自治区经过普查,寻访到能够说唱10部以上《格萨尔》的说唱艺人40名,每人录音1至2部;搜集说唱目录千余条、74部史诗旧本、50多种与史诗有关的民间传说;普查到相关背景文物10件。对说唱艺人说唱本的整理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录制艺人说唱本122部,其中90部已记录成文,正式出版的有45部。2008年,累计录制艺人说唱磁带5000小时,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120部、蒙古文版25部、汉译本20多部、学术专著20部,其中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等文种出版。2006年,史诗《格萨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格萨尔》史诗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民主改革解放了农奴,也解放了西藏的文学和艺术。60年来,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新的时代和伟大变迁成为西藏文学艺术创作的主题,广大人民群众成为西藏文学艺术的创作主力,加强“五个认同”和推进民族文化发展成为西藏文艺发展的前进方向。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艺界社科界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站在一个甲子的新起点,身处伟大的时代,西藏文艺工作者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谱写新时代西藏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