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巫水河上游,像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我国南方的湘桂黔边陲。城步是我国苗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苗族聚居地之一。在城步,苗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就建筑文化而言,以城步为中心的湘西南苗族人民既传承了长江中下游及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技艺,又开创了西南山区以重檐木质卯榫结构为特点的建筑风格。苗族建筑稳重、典雅、均衡、美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文化艺术和经济社会价值。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族群记忆,凝聚着深厚的文化。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古村落古民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苗族文化特色,体现着苗族先人的建筑智慧。保护古村落古民居,传承传统建筑工艺,就是保留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保护了民族文化的“根”。
一、城步苗族建筑价值分析
(一)城步苗族建筑有着厚重的历史教育价值
城步现存的古村落古民居有着颇高的历史价值,是城步先民在这个地区生存发展的见证。城步至今还保存有西岩镇花园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兰蓉乡报木坪村瓦罐窑遗址,显示出骆越人原始部落的活动痕迹。新石器时代后,人口不断迁入,这里逐步繁衍发展。从汉代开始,苗族的一支由江西经湖南宝庆(今邵阳)、武冈迁入城步落籍,与原来生活在这里的骆越人融合,成为现今城步苗族的先民,并迎来了城步苗族发展的鼎盛期。
县城南隅的利济门是城步县城最早的建城依据,其前身相传是三国时代的诸葛城。到了唐末五代时,诚徽州首领杨再思以飞山为中心,割据今靖州、城步一带。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杨再思的第六世孙杨应魁,携家人至清溪定居,逐年修建了大量四合院和公共建筑。明崇祯五年(1632年),钦命太僕寺少卿、湖南巡按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还乡祭祖,又在这里修建了杨氏官厅,保存至今。
在县城巫水河以南地区,保存了大量城步苗族先民修建的“徽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城步的青砖瓦屋建筑始于明代。城步是明王朝安置江西移民的重要地区。这批江西移民带来了“筑砖屋为居”的建筑文化,而其后裔大多逐步演化为苗民。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陈汉彪三兄弟自江西迁至湖南,其中,陈汉彪一家在城步羊石田落脚,其后人又开辟了易家田苗寨,建造了城步最繁华的黄金大码头。易家田是巫水河上游第一大渡口,明、清时期,城步五峒四十八寨的木材、薏仁、生漆、桐油等苗乡特产,都经此码头装排,运往洪江、武汉乃至上海,而城步苗胞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再溯河被带回易家田,发散至各处苗寨。易家田的一些四合院保存至今,重檐飞宇,古老庄严。羊石田、易家田古村落中那些长达2-3米的青石板条石,就是当年放排工们从洪江、绥宁等地溯流而上用木排运回城步的。还有矗立在易家田村口的石砌“惜字炉”,一幅幅精美大气的石雕,向世人展示着易家田古码头的商业文明。
(二)城步苗族建筑有着高超的文化艺术价值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苗族建筑尤其是古建筑形成了稳重、典雅、均衡、美观的空间美学风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
居于城步县北部平坦开阔地带的苗族同胞,大都建造宽敞亮丽的四合院。这种四合院一般是矩形、方形庭院,四面修造房屋,每座房屋之间用走廊联结起来,各房屋的外墙形成对外封闭式的“马头墙”,以便防火防盗。院内设有小天井,用于采光和聚客。天井的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圆形、柳叶形等图案。院内置有石碓、石磨、炼武石、旗杆石等,保留了苗族先民惟耕惟读的生活方式。四合院的正屋最为讲究,六扇堂屋门精雕细琢,堂屋正面墙上设有“天地君(国)亲师位”牌匾以及地方神祇牌位,悬挂具有教育励志意义的对联。四合院的大门叫“槽门”,呈八字形,有三至五步台阶以及门额、对联,槽门屋顶重檐翘角、雕栋画梁。大户人家门口有石狮、石虎或石麒麟守卫,练武人家还有下马石、旗杆石。这些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刻的地方文化意义。
城步县城南部地区的苗族建筑,与县城北部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南部地区苗胞大多住在深山老林,多选择在山腰或山顶建房。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的苗族建筑都是木质材料,大多为三层重檐木质卯榫结构,一般是四排三间,也有一正一横或一正两横的,向空间延伸发展,形成半边多层的吊脚楼,城步苗族称为“架寮”“架舍”“干栏”。这种吊脚楼设计精巧,横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楼屋一般为四层,下楼用于圈养禽畜或堆放柴草粪肥;正屋中楼正中为堂屋,左侧为茶堂,右侧为住房;横屋中楼为子女住房或客房;正屋上楼为仓库,储放稻谷杂粮,摆放石磨、风车、谷桶等;横屋上楼为子女住房,外有走马栏杆,用于姑娘绣花、缝衣,也可观赏风景、对唱山歌;正屋顶层是天楼,用于置放杂物。一般富裕人家还会在中楼木柱上雕刻龙凤图案,横枋上雕刻龙头象头图案或“福禄寿禧”字样。窗棂镂刻花鸟虫草、人物等图案,栏杆上也拼花饰凤。这些都体现了苗族匠人的高超手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几十年来,城步苗乡的民居建筑换了新颜,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亦有所延续。例如,县城以南地区的苗侗同胞,仍喜建传统的木质房屋。国家实行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很多高山苗胞纷纷搬出大山,一些苗胞难忘故居,选用优质木材修建新型“吊楼别墅”。
城步苗族的公共建筑,更为讲究艺术性。桥梁是公共建筑的杰作。以长安营镇为例,镇内古桥有大寨回龙桥、岩寨永镇桥、石拱木栏桥等,结构精巧,建造技艺精湛,历史文化意涵丰富,各有其建筑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城步的公共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在城市扩容提质和新农村建设中,城步的公共建筑融入了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县人民政府共投入5亿余元,建成了荣昌风雨桥、民族文化体育中心和城南公园,对县城主干道儒林大道十里长街进行了民族工程改造,使公共建筑充满了民族文化气息。
(三)城步苗族建筑有着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维系着乡情、宗亲和人缘等社会关系,是传承苗族风俗、节庆、社会伦理的重要载体。如杉坊、大连、清溪等古村落,不仅建筑精美、观赏性强,而且因其历史悠久,是杨氏族人的发迹地,成为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外迁族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春节、清明等节日,成千上万的杨氏族人,不远千里前来祭祖。
近年来,传统民居在不断发展中吸引了大量游客。丹口镇桃林村利用湖南省发改委驻村扶贫的时机,整村近百户人家集中连片修建三至五层高的现代吊脚楼。现代吊脚楼飞檐翘角,油漆板壁,镂空花窗,多层迴形走廊。一楼是杂房,养禽畜,建卫生间;二楼开食堂饭店,接待来往宾客;三楼四楼做包房厢间,供客人居住。每逢春季,村道边的桃树怒放,蜂舞蝶飞,人面桃花相映衬,小桥流水醉苗乡。
(四)城步苗族建筑有着厚重的民俗文化价值
城步苗族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茅屋、瓦屋、干栏式建筑和吊脚楼等民居建筑,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厚重的民俗文化价值。一是表现在择地安寨上。苗族人家往往选择在阳光充足、水源丰沛、森林茂盛、动物众多、出产丰富的场所建屋,立寨要依山傍水,寨门朝向要有群山环抱,平地用于耕种,向阳坡地用于居住。这样建成的吊脚楼远离地面、通风干燥、防潮、防湿、防盗、防虫、防野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是体现在建筑风水理念上。苗族建筑讲究藏风闭气、趋吉避邪。且自有一套建筑文化理念改善人们的居住心态,有效保护了耕地和生态环境。
二、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路径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老一辈匠人逐年老去,精湛的木工和建造技艺无人传承;老旧民居难以满足乡民们追求舒适生活的需要;由于乡村建设工程的推进,以及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一座座古民居被拆毁,一座座古村落被废弃。当前,保护传承苗族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艺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好苗族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制定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条例,对传统村落予以立法保护,严禁乱拆乱建。要落实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入挖掘整理苗族传统建筑文化,开展苗族传统建筑技艺调查研究。建立和完善苗族传统村落名录,制定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立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对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工作进行执法检查,并将其列入县、乡、村年度考核范畴。
二是加强对苗族历史文化名村名寨名乡名城和名人故居等的管理,努力开展美丽宜居村寨建设,重塑苗族建筑之魂,重现苗族建筑之美。城步名村名寨和名人故居众多,太平村蓝玉故里、大竹坪杨氏官厅、水东杨再兴故居、羊石进士第、易家田惜字炉、陡冲头古苗文石刻群、杉坊老屋场、金紫乡龚家大院……犹如一张张镀金的名片,在湘桂黔边区熠熠生辉。保护建设好这批名村名寨和名人故居,城步苗族的历史文化价值必将进一步得到彰显,城步苗族发祥地的效应必将产生更大影响,城步生态文化发展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县财政应安排专项经费,对这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寨、名人故居,加强保护和建设。要严格执行县人大常委会颁发的《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风格建筑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相关规定,对新建民居和公共设施进行严格审批。
三是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对于那些年久失修的苗族传统村落,要启动维护工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专业性的保护修复方案并进行专业指导。在建筑材料上尽量使用木、石、砖、瓦、石灰、桐油等传统材料,尽量采用卯榫结构等传统技艺,保存老屋的木构架、青瓦、马头墙、雕花门窗和鹅卵石地面等基本文化要素,确保苗族建筑的文化风格。妥善解决古民居住户的合理诉求,对那些确需建新房的古民居住户,应在古村落古民居之外另行划批宅基地,供其重建住房使用。在不改变古民居原风貌的前提下,设置防潮、卫生、电路设施等,以适应当今居民的生活需求,使苗族传统建筑在美丽的苗寨焕发生机。
四是要保护和培养好苗族建筑文化传承人,使其努力传承苗族建筑传统技艺。应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安排专项经费,加大对传统建筑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让年老体弱的木匠享受农村低保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传承苗族建筑技艺;要积极鼓励木工学徒,给予其贴息贷款等经济扶持,落实就业政策,对于那些天资聪慧、勤奋努力的出师学徒,可直接将其申报为非遗传承人并给予相应待遇。
五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发掘传统建筑的经济社会价值。例如,摄制苗族传统村落画册和记录片;吸引摄影爱好者、美术家、新闻记者等前来采风创作,推进一批画家村、民宿村、摄影村的建设。同时,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深度游”“文化游”,带动高效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休闲旅游业和民宿业的发展,以此来增加古村落的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从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雷学业(作者系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