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服饰 > 民族服饰产业  > 详细页面

玉手揽线织黎锦 直播带货为传承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夏天 陈子薇 2021年02月24日 阅读量:

在海南黎锦灿然合作社,张潮瑛(左一)穿着黎锦改良服饰拍摄小视频。新华社记者 夏天摄

  一位赤脚姑娘席地而坐,腰部系着一条腰带,腰带两端与卷布轴相连。姑娘的双脚撑起另一端的脚踏棍,两只手则飞快地进行提综开口和打纬的操作……这是黎族姑娘张潮瑛正在直播织锦。

  有着甜美外形的张潮瑛不仅是个伶牙俐齿的带货主播,还是一名传承非遗的“南海工匠”,她带的“货”,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黎锦是黎族的民间织锦,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色彩绚丽、制作精美、工序复杂等特点,“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的由衷赞美。

  黎族人纺纱、织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贝棉,又称海岛棉。染料也源自热带雨林丰富的植被资源。三国时期,吴国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就曾记述黎族先民用吉贝制作“五色斑布”的故事。相传,当地一位姑娘上山穿的白筒裙,偶然间被植物的汁液染上斑斓的颜色,变得十分漂亮。黎族人受此启发,逐渐摸索出利用苏木、黄姜、蓝靛草、谷木、牛锤木和枫叶等植物制作染料的方法,将纱线染成红、黄、蓝、绿、棕、黑等颜色。

  出生于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荣邦乡的张潮瑛是一名地道的“黎妹子”,她与黎锦结缘,源于一次偶然中在县文化馆翻阅到黎锦的资料。惊讶于家乡竟有如此瑰宝,“这样的好东西不应该只是躺在档案馆里。”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张潮瑛决定为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之后的一次比赛更是让张潮瑛记忆深刻。虽然她穿上了梦寐以求的黎锦贯头服和筒裙,却把筒裙穿反了。这次闹的笑话让她意识到,传承黎锦不能只是做做样子,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钻研。“如果我自己都没有真正了解黎锦,又怎么传承呢?”

  于是,张潮瑛参加了县里举办的黎锦培训班,这次培训班让她大开眼界。出自白沙黎族润方言区的双面绣,可以用一根线一次性绣出两面完全一样的图案,神奇的双面绣技艺深深震撼了这位黎族姑娘。尽管因为色彩单一厚重,黎锦早已不被年轻人所喜爱,但张潮瑛相信,独特的织绣工艺和祖先纹、人形纹等别具一格的纹饰,还是可以结合现代服装设计理念,走进当下女孩们的时尚衣橱。

  2016年,张潮瑛在老家创立海南黎锦灿然合作社。合作社除了直接售卖各式各样纯手工定制的锦片以外,还出售张潮瑛设计的诸多带有黎锦元素的商品。“只有生存下来才有传承的可能。”张潮瑛坚持在原汁原味的黎锦高级定制基础上,尝试着将黎锦元素融入到耳环、手包、摆件等饰品中,“非遗不应该只是被保护而传承,而应该让它‘活’起来。”

  作为传承人,张潮瑛把黎锦带到线上直播间展销,并在线下开办黎锦传习班义务教学。黎锦的图案是几何图形,所用的麻布针孔很小,绣起来难度极高。为此,张潮瑛专门为初学者定制针孔较大的布料,图纹也更简易,让初学者在课上就可以完成一幅简单的作品,还能做成耳钉、头绳等小饰品。慢慢地,传习班吸引了当地越来越多年轻人。

  鹦哥岭上的村庄星罗棋布,盘山公路串起了山上的一村一户。平日面朝大地的织娘在农闲时,玉手揽线织黎锦,百转千回间,探寻跨越千年的美。

作者:夏天 陈子薇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