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结果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公布,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入选。看到新闻的那一刻,兴奋的黄子爵马上拨通父亲黄军虎的电话,一起分享这激动人心的消息。
图为11月10日,黄军虎正在介绍中山古城遗址概貌。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这对父子是中国基层文保工作者。33岁的黄子爵是中山国王陵陈列馆馆长,他63岁的父亲黄军虎退休前是平山县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处主任。自1992年以来,父子俩接力守护着中山古城遗址,至今已近30年。
中山国号称“战国第八雄”。战国中期,中山国迁都至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达到极盛,成为“战国七雄”之外最为强盛的“千乘之国”。这是一个存世200多年,在《史记》等历史典籍中若隐若现的神秘古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山王墓和中山古城遗址被发现,“中山三器”、铜山字形器等一批珍贵文物的出土,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作为土生土长的三汲乡人,黄军虎于1982年受平山县文物管理部门委托,兼管该乡文物保护工作。1992年,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处的前身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所成立,黄军虎调任管理所所长。
据黄军虎回忆,彼时,中山王墓区还是一片荒地,只有高大的土丘矗立其上。没有办公房,他和同事就在王墓旁盖起简易房,命名为“守丘房”;没有自来水,每天就到几公里外的河沟担水。这一住,就是27年。
数次勇斗盗墓贼、阻止过非法起土者、劝走过放羊倌,27年,9000多个日夜,无论风霜雨雪,黄军虎都要在王墓区巡逻,一趟下来就是1个多小时。曾经的小伙子,走成了头发斑白的“老头儿”。“文物保护无小事。这些都是祖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应该一直流传下去。”黄军虎说。
受父亲影响,黄子爵上大学时选择了文物修复专业,并在毕业后回到家乡,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中山国。
“中山国遗址出土的很多文物工艺十分精湛,比如‘中山三器’之一的中山王厝铁足大铜鼎,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铜铁合铸器,它的外壁上有469个篆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黄子爵说,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源应该利用起来。
2012年,黄子爵接手中山国王陵陈列馆。但陈列馆原馆年久失修,资金紧缺,基础设施简陋,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为解决资金问题,他抵押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并在政府支持和投入下,先后完成陈列馆的彻底改造,使中山古城遗址能够以更“体面”的状态迎接游客。
近年,一股“文创热”悄然形成。风口之上,黄子爵迅速建立起文创团队,围绕中山国文字“中山篆”、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连盏铜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错银双翼神兽等极具中山国特色的文化、文物,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不但受到中国民众喜爱,更是远销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每年有几十万名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同时,黄子爵团队还积极到学校等地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介绍中山篆、中山国青铜器、传统射艺等,增进人们对中山国文化的了解。
2017年12月,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正朝着集遗产保护、科学展示、考古研究、生态低碳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这对父子对中山古城遗址保护的未来充满信心,关于守护的故事,正在延续。
作者:李晓伟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