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河干渠系1917年(民国六年)由山西河曲人杨满仓、杨米仓兄弟及后人组织人工历时十三年开挖而成,当时直接从黄河开口引水,渠长70余公里,并因此得名杨家河。据史料记载,至1931年(民国二十年),杨家河引灌开垦土地已达18万亩。杨家挖好渠后,为了方便人们过河,修桥过路,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沙沟桥,并因此而建立了地名集镇。杨家河的开挖,既解决了当时本地百姓和外来移民的吃饭问题,更由此在河套西部建立起一道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止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为开发土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吸引了大批的晋、陕、冀、豫走西口和甘、宁的逃荒人,使得“后套”最终成为他们的落脚点。他们在这片宽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付出了巨大的勤劳和智慧,为渠域两岸的农业开发做出了有生的贡献。
1938年,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政府主席、第八战区长官部副司令长官傅作义率部进驻河套后,将杨家河收归国有,随后派军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除普遍整修渠道外,新开挖了40多条支渠及配套子渠,引水灌溉、土地开发面积猛增30多万亩。1942年,傅作义将军实行新县制,在当时划分的临河县第四区杨家河灌区成立了米仓县,以纪念为挖渠献身的杨米仓。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改立米仓县人民政府,1953年9月撤米仓县成立杭锦后旗,1958年4月,旗政府由现三道桥镇迁址陕坝镇。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杨家河历经三大历史性跨越和五次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1952年解放闸(现总干一闸)建成,杨家河改由二黄河(总干渠)开口引水,彻底解决了自流引水节制问题,杨家河的灌溉条件有了显著改善。通过70多年来持续性艰苦卓绝的建设,现在杨家河灌域渠、沟、路、林、田完善配套,节水改造灌排配套,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盐碱化治理成效显著,农经产量和特色农业品质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治水方针指引下,杨家河干渠现代化、科技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优质服务灌区,建设人水和谐杨家河;打造民生优先灌区,建设工程景观杨家河;打造绿色发展灌区,建设绿色生态杨家河;打造创新驱动灌区,建设信息智能、文化魅力杨家河;打造和谐美丽灌区,建设平安幸福杨家河”,使得灌域景象“万亩田歌,新村繁华,小康日盛,蓬勃向荣”。这条由南向北绵延近百公里的河,在苦难中诞生,在幸福中成长,沧海桑田,造福着后套百姓,百年来已换了人间。2018年,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策划、杭锦后旗旗委、政府组织、杨家河管理所全程参与拍摄了4集大型纪录片《百年流淌杨家河》,杨家河的水利建设功绩和水利人文精神在全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广泛发扬。
现杨家河干渠已衬砌30.5公里,所有闸坝点全部实现了局域网络全覆盖,干渠四座节制闸全部安装了红外线水位观测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有140条直口渠,灌溉面积64.45万亩,灌域范围涉及杭锦后旗8个镇和乌拉特后旗的巴音镇。年均引水4亿多立方米,口部最大引水量可达54个流量日。其中三闸段管辖干渠10公里, 16条直口渠,灌溉面积13万亩,2018年实施了三闸上10公里节水改造模袋衬砌及配套工程,干渠输水效率显著提高,三闸下泄流量可达25Q日。
杨家河是黄河母亲的女儿河,她用母亲的乳汁浇灌着8万多人口繁衍生息的土地,三农经济繁荣发展,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地区生产总值节节攀升,基层水利建设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繁荣、大发展,这无不得益于杨家河引来的、肥沃的黄河之水。
黄河之水,富了河套。水是命脉,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资料来源:杭锦后旗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