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昌市大箐乡民主村彝族群众学习彝文版《十七大报告》。 资料图片
彝文中小学教材。 资料图片
2010年 6月5日,西昌市辅学书社合作彝文书店挂牌营业,结束了凉山州没有彝文书店的历史。
人民网彝文网页。 资料图片
1980年8月1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彝文规范方案》,这对彝民族、彝语文事业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90年第4期《彝语研究》上刊载《伟大的里程碑》一文评论说:“十年前,当国务院正式批准《彝文规范方案》的喜讯传遍大小凉山的时候,彝族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热泪盈眶,扬眉吐气。从此,古老的传统彝文获得新生,彝族人民在文化上得到了彻底翻身,获得了第三次解放。规范彝文的批准使用,在彝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重要里程碑。它翻开了彝语文发展的新篇章,它是彝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是彝族人民进步的象征。”
《彝文规范方案》推行30多年来,经过广大彝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规范彝文在四川彝族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广泛使用,对推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推广新彝文的破冰之旅:《新彝文拼音方案》的得失
1950年,以刘格平为团长的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到西昌进行慰问时,曾组织彝族上层人士、知识青年和毕摩20余人召开了彝族语文研究座谈会。与会彝族人士一致赞同对彝语进行调查研究。1950年10月10日,对彝族语言文字的调研工作正式开始。
1951年1月,《新彝文拼音方案》的设计工作完成,同年2月2日,西昌专区召开了发展彝族语文座谈会,决定对这套新文字进行试验推行。从3月到7月,西昌和大小凉山中心区的昭觉一带,先后掀起了学习彝语文的高潮。
据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第二届彝文班毕业生李德君回忆,1955年他们在喜德县米市区推广培训新彝文时,受到彝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时是冬天,河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许多彝族群众没有鞋穿,就赤脚趟水过河去学习新彝文,很多人的脚都被划破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彝族群众还是自愿到学习班学习新彝文,说明他们的学习愿望很迫切,热情很高。
1955年底前,新彝文在四川彝族地区的推广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受到彝族群众的欢迎。彝学专家冯元蔚说:“陈士林同志当时在西昌民族干部学校试讲《新彝文拼音方案》,我当时是每节课都必去听,是一名《新彝文拼音方案》的支持者和积极分子。”
但是,新彝文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方案在试行过程中几经修改,尤其是增加了4个俄文字母之后,逐渐在彝族群众中失去了威信。由于彝族群众的抵触情绪,新彝文的推行遇到了很大阻力。李德君说:“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这样的修改,对语言学工作者来说问题不大,大概几个小时就可以掌握了,但是对彝族普通民众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本来已经掌握的东西,又变得不会了。我认为,这种改动在学术上是必要的,但从实用上看,是对群众积极性的打击,并使凉山彝族群众对改过的新彝文产生反感。”
倾听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彝文规范方案》诞生
1958年初,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直接过渡”的错误主张产生,即让彝族群众直接学习和使用汉语文。甚至有人说,彝族人民连奴隶制度都可以推翻,难道还怕学习汉语文吗?一些主张使用老彝文的人被扣上“民族主义”、“右倾”的帽子受到了批判。
由于“直接过渡”的主张完全忽略了四川彝族地区的实际,成效甚微,而彝族地区的实际生产、生活又离不开文字,彝族干部群众对彝文使用问题反映强烈。1964年,凉山州委根据彝族群众的强烈要求,组织专家对彝族固有文字进行调查、汇总、归纳,从8000多个彝文单字中选出了800多个字汇集成《常用彝文》。1965年,《凉山报》开辟“彝文专栏”连载彝文识字教材,供农村干部群众学习。但由于不久后“文革”开始,这些工作被迫停止。
1974年5月,四川省民委组织彝族文字问题调查组,在昭觉、美姑、喜德、越西、布拖5县进行了调查访问,听取了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要求。广大彝族群众一致反映,“直接过渡”的做法完全不符合四川彝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家记工分、记账都是使用彝文,老彝文在彝族群众中有基础,有感情,容易学,要求政府明文恢复使用彝文。据此,调查组写出了《关于彝族文字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在四川彝族地区继续推行汉语文的同时,在对彝族固有文字进行必要的整理、规范、完善的基础上,采用彝族固有文字,汉文、彝文同时使用。
1974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批复了该报告,同意省民委的意见。1974年11月,四川省民委邀请中央民族学院和省内部分彝语文研究专家组成省民委彝语文工作组,同凉山州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共同对固有彝文进行了整理、规范,拟定了《彝文规范方案》(草案)。
1975年1月,四川省彝文工作座谈会在昭觉县召开。会议原则上同意《彝文规范方案》(草案),决定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同年5月,在西昌召开了《彝文规范方案》学术讨论会,听取了彝文工作组的汇报,经过充分协商,对《彝文规范方案》(草案)作出修改,一致通过《彝文规范方案》。
为了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获得《彝文规范方案》实践效果的数据,彝语文工作组分为8个试点组,即喜德、昭觉、美姑、布拖、西昌、冕宁、宁南、峨边,对彝语内部3个代表性次方言区(圣乍话、义诺话、所地话)进行了彝文扫盲试点教学。经过60到173学时的学习之后,有一定彝语基础的群众可以掌握700个左右单字,无彝文基础的群众可以掌握300个以上单字。凡掌握500个左右单字的人,就可以阅读报刊、书写简单的文章。实践效果表明,这一方案是可行的。
1975年1月,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省民委在成都召开了四川省彝文工作会议,审查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并向四川省委提交了《关于<彝文规范方案>的报告》。四川省委于当年12月批复报告,同意在四川彝族地区试行《彝文规范方案》,并批准恢复和成立各级彝语文工作机构。之后,该方案在四川彝族地区广泛试行,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彝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经过几年的试验推行,凉山州对1976年至1979年的试行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试行是成功的。四川省民委将此总结报告报省委,要求结束试行,正式推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凉山州意见,向国务院转报了《彝文规范方案》的报告,国务院于1980年批准推行。1980年12月17日,《四川日报》全文登载了《彝文规范方案》。1984年,《彝文规范方案》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解决了问题,开阔了眼界:《彝文规范方案》的实践效果
《彝文规范方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以后,在四川彝族地区,凡是中央、省、州的重要文件都翻译成彝文,下发到基层,广大彝族群众可以通过本民族文字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
《彝文规范方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以后,在四川彝族地区,规范彝文扫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据有关报道,截至1984年,仅4年时间,就有喜德、普格、昭觉、美姑、金阳、布拖、越西、西昌等县成为脱盲县。凉山州彝文脱盲的青壮年达51万人,占扫盲人数的67.9%。
《彝文规范方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以后,各级彝语文工作机构相继恢复和成立。凉山州语委和编译局等机构相继翻译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各类重要法律文件;还翻译出版了《勒俄特依》、《玛木特依》、《妈妈的女儿》等名著。《凉山日报》(彝文版)的发行,对推动彝文规范工作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广大彝族农村群众学习彝文的主要材料,也是广大彝族干部学习、宣传党的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1979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开通了彝语广播,电波传出的彝语轰动了大小凉山,人们奔走相告:“彝家有了自己的广播。”此后,凉山州各县也相继有了彝语广播。凉山民族电影译制中心从1976年至今,已先后译制各类电影1000余部,时长约9万分钟。凉山州电视台不仅开播了彝语频道,还译制了110部电视剧,时长约1万分钟。电影、电视片的译制,有效解决了广大彝族群众看不懂汉语电影、电视的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彝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随着《彝文规范方案》的积极推进和国家招生制度的重大改革,彝语文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西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培养了近万名学习规范彝文的大学生,他们是彝族地区建设和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
随着《彝文规范方案》的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双语教育的开展,需要相应的教材教参。四川省彝文教材编译室从1977年成立到2007年的30年间,先后编写出版了《彝文检字法》、《彝汉词典》、《汉彝词典》、《彝族年历典》等工具书,编译出版各级各类教材教参累计达6331万字,为四川彝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彝文推广的经验与教训
《彝文规范方案》之所以获得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尊重历史传统文化,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征求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一切从实际出发。
新彝文在制定拼音方案之前,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本民族自愿选择的原则。李德君深有感触地说:“对我们个人来讲,这是个很深刻的教训。一是要充分尊重一个民族的传统固有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的尊重;二是在推行新事物的时候,不能单从科学性出发,还要考虑现实性。”
《彝文规范方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对整个民族精神的振奋,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没有《彝文规范方案》的诞生,彝族的文化事业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大的发展。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孙自强说:“《彝文规范方案》的诞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解放初期设计的新彝文拼音方案,在凉山彝族地区进行推广试用,最后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也正是有了推行这套《新彝文拼音方案》的基础和过程,大家才感觉到不能离开本民族的古老文字。《新彝文拼音方案》推行失败这个历史教训,说明要尊重历史、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和选择。老彝文在彝族人民中有基础、有感情,而新彝文没有基础,彝族民众对它没有感情,是重新创制出来的一套东西让彝族人民来接受,这就是不尊重本民族人民意愿的结果。”
30年来的实践证明,国务院批准推行的《彝文规范方案》完全符合彝族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