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绣园里,阿姑们正在绣新一批的订单。
酩馏坊里美酒飘香。
日子好了,房子大了,吕有荣现在也爱养一些花花草草。张鹏摄
红色足迹
2016年8月23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考察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班彦村。新村建设即将竣工,一排排院落规划有致。习近平详细了解新村建设方案,进入村民新居察看面积、结构、建筑质量,同监理新居建设的村民们交流。在土族贫困户吕有金家,习近平同一家人围坐一起,看反映乡亲们一直居住的旧村状况的视频。得知去旧村有7公里陡峭崎岖的山路,村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出入不便、严重缺水的地带,习近平对一家人说,党和政府就是要特别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拿起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逐一询问发展种养业、参加劳务培训、孩子上学、享受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习近平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离开新村时,土族群众闻讯而来,在村口列队,欢声雷动。习近平高兴地同他们合影留念。
永恒记忆
走进班彦村,如果你在村道上看见戴着黑色礼帽、有一把花白大胡子、皱纹满布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老人,那一定是班彦村的“明星阿爷”吕有荣。
吕有荣现在每天都会在村里转上几圈,看着眼前整洁有序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新居,往来间村民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吕有荣都会感叹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因为党的好政策。
从班彦新村远远望去,看见一座大山,当地人叫沙沟山,以前村里五社、六社的129户村民就生活在那里,贫困如横亘在他们眼前的大山。改变,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开始。2016年4月1日开始,班彦村易地搬迁项目正式动工。
2016年8月23日上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班彦村,脚蹬雨靴,走过尚未完工的泥泞村巷,视察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亲切看望村民。
“虽然我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太好,但我会永远记得那一天!”吕有荣老人回忆,“那天,我跟总书记握手时,总书记亲切地问我多大年纪了?家里的情况如何?身体好不好……到现在我还不能忘怀总书记双手握住我的手时的感觉。”
“总书记问我们搬下来后生活过得怎么样,还和我们一起合影。你看,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和总书记的合影。”老人指向客厅最显眼处的一张照片,边回忆边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五年时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提及那个时刻,年过八旬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总书记和他握手时的点滴细节。
如今,吕有荣老人居住在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的新家里含饴弄孙,老人的儿子吕官布达杰是村上有名的“致富能人”,儿媳妇永青和小姑子吕卓卡什姐正在参加专门针对班彦村开设的农家乐培训班,等培训结束后准备在家里开一个农家乐,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念念不忘总书记的还有村民吕有金,“那天总书记坐在我家查看了《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详细问我搬入新村后从事生产、外出务工、孩子上学等方面的打算,还问我们对帮扶项目是否满意。”
“满意,太满意了,怎么可能不满意!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好的生活!”吕有金说,“下山后,我重拾了老手艺酿酩馏酒,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我又扩大了酒坊;这不,今天我刚租赁了村里生态农庄的一个小吃摊位,打算向省内外游客销售我的酩馏酒呢!”
正值盛夏,班彦新村后山上栽种的感恩林郁郁葱葱。大家说,总书记将我们放在心尖尖上,搬下山后我们就像鱼儿在水里游,生活越来越好,感谢党!感谢总书记!
搬出大山天地宽,土族儿女把对总书记的感恩和爱戴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实际行动,班彦村正展现出一幅幅“新理念、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美丽画卷。
身边变化
搬迁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班彦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酩馏酒酿造、土族盘绣、八眉猪养殖、节地型日光节能温室等产业,2020年底,班彦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19元。
实现整村脱贫,站在乡村振兴新起点上,班彦村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介绍,班彦村在2019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资源让他们对发展旅游业充满信心。
玩在班彦——班彦村最好玩的地方在哪里?那一定是去年开园的班彦生态农庄,这是一处饱含民族特色的综合性旅游观赏体验基地,游客到这里可以欣赏到花海、体验丛林探险、进行温室采摘、实现自助烧烤等多元旅游。6月8日,记者看到这里正在进行升级建设,预计将在7月份重新开园,届时必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吃在班彦——到了班彦村就要吃八眉猪肉,这是游客必尝的一道美味,还有特色土鸡肉、山上的鹿角菜、洋芋津津……村民根据自身情况在自家院里开办农家乐,目前班彦村正常营业的6家农家乐可接待五六百人同时用餐。
住在班彦——傍晚时分欣赏一段土族安昭舞,待夜幕落下感受夜晚乡村的静谧,原生态的民宿是缓解游客疲惫的最好选择。目前班彦村营业的4家民宿能接待80多名游客同时入住,还有两家正在建设中。
学在班彦——班彦村打造了一条“党恩惠泽·奋进班彦”红色精品旅游路线:从班彦村文化广场开始,穿过文化长廊到创客基地,再进盘绣园学盘绣,进酩馏酒坊品酩馏酒,最后到村党史馆,通过“旧貌”和“新颜”的强烈对比,详细了解班彦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成效,可充分激发参观人员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紧抓乡村旅游发展热潮,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改造升级,为的就是把每一个来班彦村的客人留在班彦,让他们玩在班彦,吃在班彦,住在班彦,学在班彦。”余七十三说。
靓丽窗口
2月25日,班彦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这个总书记牵挂着的小山村更有名了!有名气就不愁没有人来,有人来就不愁乡村旅游发展不起来,但当前来班彦村的大多还是以零散游客为主,能不能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出精品红色旅游路线,吸引更多团队来呢?
班彦村驻村干部、五十镇党委副书记李玮介绍,通过积极和省市级研学基地合作,班彦村合作开发了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同时积极和省市县党校、党政机关对接,承接各级培训班,一个培训班至少十几个人,人一下就多了。
来的人多了,李玮却犯难了,“我们要让大家来了之后更全面地了解班彦村脱贫攻坚的情况,要让大家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关怀,但我们又缺人又不专业,接待服务能力提不上去,这可怎么办?”
鉴于眼前的困难,班彦村在今年5月成立了“赛那班彦讲解团”,由李玮负责,这支专业的讲解队伍共有7名成员,包括在村委的两名大学生工作人员和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业的五名实习生。
“了解班彦才能讲好班彦,讲解团人员到齐后,我们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新来的几名成员进行了培训,从讲解词到语速动作再到服饰礼仪进行规范统一,进一步提升了讲解团的专业性和服务能力。”李玮说。
今年23岁的张秀花大学毕业在外工作了一年之后,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偶然看到五十镇招聘大学生公益岗位,她报了名并成功通过考核,年初分配到班彦村工作。到村后张秀花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就是接待和讲解,这次成立专业讲解团,她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我们班彦村的盘绣园,盘绣是班彦村传统特色手工艺的品牌产业,班彦村盘绣园目前共有绣娘145人,她们年收入最高达到了3.7万元,最低的每年也能收入5000多元……”这已经是张秀花上午接待的第三个学习团了,但她还是一丝不苟地向大家细细介绍每一个地方,她说:“来了班彦村之后,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国家的政策这么好,知道了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我以在班彦村工作而自豪。”
讲解团无疑是班彦村对外展示的一个新窗口,讲解团成员没有周末、没有高薪、没有休息,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抱怨。李玮说:“我们的讲解员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把更好的班彦村展示给党员干部群众,让更多的人了解班彦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在总书记的关心关爱下实现华丽蝶变的。”
盛夏的班彦村是五彩斑斓的,身着七色民族特色服饰的讲解员为这份五彩斑斓增添了更多色彩。如果你来班彦村,就一定要听听他们的讲解。(李庆玲)
记者感言
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
在土语中,“赛那”寓意“好”,“班彦”寓意“幸福”“富裕”,班彦村就是一个幸福富裕的好地方。
走进班彦新村,听村里的老人讲述过去在山上的生活,贫穷和落后就如他们世代居住的大山一样沉重。
但生逢其时,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和一系列扶贫措施的落地落实,给山大沟深的贫困村带来了发展的新动力,给无力改变现状的村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在老年人口中,在青年人口中,在小朋友口中,我在班彦新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感恩。
感恩谁?
感恩党的好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毫无疑问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根本性措施。从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亲难的大山上搬到全新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齐全、发展后劲足的新村,班彦村迎来了第一次跨越式发展。
感恩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班彦新村考察,成为班彦村村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天。回忆起总书记走进村里的画面,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五年间村里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是全体村民将感恩转化为建设新村、建设美好新家园的最好体现。
感恩每一位尽心竭力的扶贫干部。班彦村的党员干部按照总书记考察时留下的“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的要求,积极争取项目发展土族盘绣、酩馏酒酿造、八眉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建在村子里的工作坊让村民成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稳定的收入让他们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班彦村的村民也感恩自己当初所做的那个从山上搬下来的勇敢决定,感恩自己靠着勤劳的双手改变了生活,改变了命运。
如今,班彦村的村民在盘绣园里绣花儿,在温室大棚里种花儿,在感恩广场上唱“花儿”,他们的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
资料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