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祁进玉教授
2017年12月21日下午,百集专题纪录片《民族文化之旅》之《极地》(7集)首播发布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极地》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16年重点项目百集专题纪录片《民族文化之旅》的首部纪录片,将于2017年12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该片由《第三极》原班团队历时两年拍摄制作,从西藏地区精心甄选出21位藏族主人公,讲述他们普通而平常的日常生活及其叙事。
本人有幸从头至尾观看了《极地》(7集)专题纪录片,被影片中的每一位主人公的感人故事一次次感动,这些主人公都是西藏各地普通的藏族群众,在影片中他们都是本色出演,每一帧每一秒的镜头里的反映出的都是地地道道的日常生活叙事,他(她)们遵循着青藏高原上几千年传统生活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这是影片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影响。正如德国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主要致力于担当启蒙日常生活的角色,在他眼里,日常生活一方面是“灰色的”,是一成不变循环往复的,受讲求实际、以实用为导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支配;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飞速发展和更新的技术世界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在相应地与时俱进。7集专题纪录片《极地》摄制团队通过深度追踪、访谈、记录21位普通而平凡的西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平凡的叙事故事,试图讲述和揭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永远处于“变化中的恒久”以及生命的原初意义。
除了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每个普通人并不平凡的事迹,从乡土中发现传统,回归文化研究的原初本意,即从草根阶层的视角切入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叙事,去发现和发掘那些隐藏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那些被人们珍惜的所谓美好的东西,这种叙事没有精英文化的宏大叙事,没有伟大的英雄人物,甚至没有宏伟的场面,只有这些我们都很熟悉的普通人。可以说,《极地》策划和摄制团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不小的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的震颤,21位普通的藏族群众的生活映像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哲学启蒙,同时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回应,主要目的在于让观众反思性地看待我们身边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内容,进而形成对日常生活的自觉。
专题纪录片《极地》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场域,这个场域虽然寻常而普遍,但是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安身的地域和所在,影片中的几位主人公有默默无名的乡村流动电影放映员、野生动物保护和巡护员,尽管他们的事迹微不足道,但是他们仍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他们成为守护青藏高原上生态与文化的志愿者,矢志不渝。也有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唐卡、藏刀、木锁、藏舞、藏医等非遗事业的传承与保护,需要这些传承人的坚守和弘扬。他们毕生从事的工作以及所坚守的事业平凡而伟大,铸就了青藏高原上藏文化的一种品质和精深内涵。这些普通的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出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敬畏之心和敬仰之情,他们毕生的事业便是以文化传统保护与传承为己任,坚守平淡而朴实的生活。
百集专题纪录片《民族文化之旅》之《极地》也为我们很好地了解和理解雪域高原的风情民俗和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点,也积极搭建了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渠道,通过经典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并展映,可以有效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也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并进而达成共识。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及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何达致“美美与共”,首先要做到“各美其美”即一种“文化自觉”,知道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来源、内涵及其外延,并能自觉践行。其次,要“美人之美”,即各民族之间要相互欣赏、相互理解,才能真正做到“美美与共”,在相互理解与欣赏的前提下,通过民族间的有效交往、交流与交融,才能达致一些共识。专题纪录片《极地》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理解雪域高原藏文化丰富的文化事项与博大精深的内涵的一个契机,搭建了一个映像民族志的载体和文本,从而促进我们对于中华文化内核的深层次透视和反思。
专题纪录片《极地》堪称是一部反思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生态与文化人类学的映像民族志。从影片中的细微之处,不经意间的台词和对白中呈现了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对于自然的热爱,他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遵守,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生计方式、风俗传统、文化实践积极践行一种“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这里得到遵守和贯彻,成为每一位藏族群众每日的功课之一。在急速全球化与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正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我们已经悄然置身于一个消费社会时代,炫耀性和过度消费成为该社会的特征和病症,也许7集专题纪录片《极地》的播出带给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和惊奇——那些扎根雪域高原的普通的藏族群众,他们从事着极为平凡的工作和事业,在朴实无华中追求一种不平凡和卓越,他们每一位都可担当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导师,如此评价——我认为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