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哈尼族 > 热门推荐  > 详细页面

《哈尼梯田》:生产、舞蹈与情感的超时空浓缩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婧姝 2018年01月08日 阅读量:

《哈尼梯田》的实景演出方式堪称表演形式的重大创新

“中国红河·元阳2009年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上,哈尼族群众摆下360桌、近0.5公里长的哈尼族长街宴,用最隆重的礼仪和风味美食,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宾客。

  2009年3月1日,“中国红河·元阳2009年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在被誉为“梯田之乡”的云南元阳县开幕。作为此次旅游节主体之一的大型高原稻作农耕文化千人田野实景表演——《哈尼梯田》在此间隆重上演。在《哈尼梯田》中,哈尼人一直赖以生产、生活的田野——梯田,成了一个宏大的舞台,不仅展示着哈尼族的历史和现在,更成了少数民族群众情感表达的载体。

  《哈尼梯田》:旅游节上的重头戏

  春风激荡春潮涌,梯田神韵游人醉。3月1日,正值云南春光无限好的季节,各方游客相聚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县,“中国红河·元阳2009年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 就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候拉开帷幕。

  当天上午,云南红河州的哈尼梯田云雾缭绕,风光无限,万顷梯田间充满欢歌笑语。在演出开始之前,两三公里外的公路旁、山头上早就站满了满怀期待的群众。让他们期待的是,自己的父母、儿女或者兄弟姐妹都将出现在这场实景演出中,他们所深深热爱的梯田也将以磅礴的阵势呈现在世人面前。

  上午10点,由上千名当地哈尼族农民和彝族农民组成的表演团队,在20平方公里之广袤的梯田间开始载歌载舞,展现当地的少数民族放牛、插秧、抓鱼、婚礼等生产生活方式。梯田、森林、村庄、河流在1小时的演出中浑然一体,征服了当地群众和上千名中外游客。

  真实的劳作:哈尼人的汗水与泪水

  梯田,对于哈尼人,乃至当地的彝族群众来说,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感情。

  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汉文字史料记载就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哈尼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称为“世外梯田”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度同构的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与哀牢山特殊的自然景观、红河谷浩瀚的云海,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世界农耕文化中壮丽、雄伟、独特的奇观,呈现出“山间沟水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人间仙境,令无数中外游客倾倒,被人们赞誉为“中华风度、世界奇观”。至今,元阳县19万亩哈尼梯田仍在养育着39万各族人民,是一个活着的、古老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性生态系统。

  3月1日的演出是《哈尼梯田》首次正式上演,其气势和蕴含丰富的民间文化让海内外来宾赞叹不已,他们的赞叹来自对世界奇观的拍手称奇;但是,相比之下,心潮更加澎湃的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的澎湃来自千百年来与梯田结下的深厚情谊。

  生产和生活的场景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内容。演出中的四季轮回、耕种、收割让元阳县县长张宏好像一下子回到了自己曾经亲历的辛勤的田间劳作生活。“很多民俗事项都是上世纪80年代留在记忆中的,现在身处县城,离那些记忆越来越远了”,张宏说,“县政府参与了《哈尼梯田》的策划和排练,但是每次审查节目都只是看了些片段, 3月1日是第一次完整地看演出。现场的观众,包括我在内,很多人流下了眼泪。”张宏说,这些眼泪缘于他们看到了梯田母亲在劳作中哺育着人类,他们完全融入到了梯田的世界中。在《丰收歌》中,他们重温了收获的喜悦;在《哭嫁歌》中,他们回想起当年自己的女儿、姐妹出嫁时对故乡、对亲人的依恋。

  实景:表演形式的重大创新

  《哈尼梯田》的参演者全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用张宏县长的话说,全场都是群众演员,人人也都是主演。在这样貌似“普通”的阵容背后,有一个非常“大腕”的艺术总顾问、编导——著名舞蹈家杨丽萍。

  说起杨丽萍对这次实景展演的构思,张宏向记者讲述,去年12月,为了迎接“中国红河·元阳2009年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元阳县打算排演一台晚会,力邀杨丽萍参加演出。杨丽萍是白族,对云南少数民族有深厚感情,于是应邀来到元阳。但是,策划过《云南映像》、《藏谜》的杨丽萍对晚会似乎兴趣不大。在经过三番五次田间地头的考察后,杨丽萍提出了实景演出这一创意,即以未经雕饰的真实的自然界梯田为舞台,表演生活。

  要将上千年的哈尼梯田稻作文化要素在1个小时内呈现,对于编导来说并非易事。“这可以说是表演形式的重大创新,是时间和空间的超浓缩”,张宏说,“随后的3个月里,杨丽萍多次考察,亲自指导,编排动作的步骤。”

  在演员的选择上,杨丽萍坚持选择当地的农民演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10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组成了演出队,其中60%是哈尼族,40%是彝族。排练时间虽然短,但是他们上手很快,这些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演出对他们来说很容易,需要费功夫的只是动作的统一。

  据张宏县长讲述,在报名选演员时,很多农民刚来时很紧张,不知道要演什么,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经过导演讲解示范后,他们发现要演的就是挖田种地、唱歌跳舞,便异口同声地说:“这种舞蹈我们都会啊!”

  梯田:打造文化品牌

  经过3月1日的演出,精心打造的《哈尼梯田》使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增添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以梯田为骄傲。同时,通过真实地展示,他们让世人更加认识和了解了梯田。

  早在2003年,元阳哈尼梯田就被上海电视台评为“中华风度”,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工湿地典范”。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又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5个预备名单之一。2007年11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元阳哈尼梯田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07年12月,在100多家国内申遗名单重新评估中,哈尼梯田再次进入中国政府最新公布的35家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目前云南省唯一进入该名单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元阳人民把哈尼梯田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的首要支柱产业加以培植,先后举办了两届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成为元阳对外开放、扩大交往的重要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元阳哈尼梯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张宏说:“我们举办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就是为了以节庆促进元阳哈尼梯田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元阳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梯田文化精华,打造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品牌。”

  据介绍,演出过后,《哈尼梯田》将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和完善,在“五一”期间再次推出,让更多的人关心梯田,爱护梯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