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土家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土家族民间文学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崔 星 2017年11月10日 阅读量:

  土家族文学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书面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书面文学发展相对较迟,直至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随着汉文化的传播才缓慢兴起和发展。民间口头文学最具本民族特色,包括民间歌谣、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湖北宜昌车溪土家族村寨民间风情表演

  传统古歌是在土家族民间祭祀活动和其他活动时传唱的民间歌谣,主要有“梯玛神歌”和“摆手歌”。“梯玛神歌”是土家族“神父”——梯玛(土老司)在酬神祭祖、还愿解邪等专门活动中所唱的古歌。梯玛在做法事时,身穿八幅罗裙,头戴凤冠,手握八宝铜铃和司刀,边舞边唱,歌词内容取决于所主持活动仪式的性质。如丧葬祭祀唱“送亡人歌”,赶鬼驱邪唱“解邪歌”,消灾、招魂、求子时唱“还愿歌”。“摆手歌”,土家语叫“舍巴歌”,是土家族进行摆手活动时所吟唱的一种古歌。内容十分广泛,涉猎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渔猎农耕、民间故事传说等土家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传统古歌多由土家族民间歌手或梯玛用土家语世代传唱,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对研究土家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及语言流变等都有重要的价值。但随着土家族语言的逐渐消失,如今只有极少数土家老人和梯玛还能用土家语吟唱。2008年,“土家族梯玛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摆手歌”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摆手舞在民间成为广场舞形式。图为湖北沙洋县三峡土家族村

  农事劳动歌是指土家人相聚从事挖土、薅草劳动时伴以锣鼓所唱之歌,故亦称“挖土锣鼓歌”“薅草锣鼓歌”。土家人在大山区生产劳作,为克服劳力不足,在挖土或薅草时,换工互助协作,往往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在一块地里集体劳作,为提高劳动功效,消除疲劳,在劳动时,两名歌手面对劳动者,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有节奏地对歌助兴。2008年,“土家族薅草锣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哭嫁歌内容有“母女对哭”“嫂妹对哭”“姐妹对哭”“哭离娘席”“哭别祖宗”“哭兄弟”“哭梳头”“骂媒人”“哭上轿”等,甚至还有同村同龄未婚姑娘的群哭——“哭十姊妹”。哭嫁歌源于土家族姑娘出嫁前的哭嫁之俗,越是临近婚期,哭声越悲,甚至通宵达旦。2010年,“土家族哭嫁歌”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咸丰县高乐山镇官坝村土家族哭嫁歌

  丧堂歌是土家族在办理丧事时所唱歌谣,内容庞杂,大小数十个章节,数十万言,其内容悲喜哀乐皆有之。歌者以锣鼓为节,有单唱、联唱、对唱等多种形式。

  土家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代表作有《张果老制天、李果老制地》《栽葫芦和兄妹成亲》《八部大王》《七星包》《洛雨射日》《涨齐天大水》《鹰公公与蛇婆婆》《五谷娘娘》《土老司取经》《向老官人》《田好汉》《噜里嘎巴》《热其巴》《科洞毛人》《吴著冲的传说》等。2008年,“都镇湾故事”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彭武麟、杨宏峰编著《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土家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