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
在1986年9月29日至10月12日,一群穿着古朴繁杂,银光闪闪,来自中国贵州的侗族姑娘手拉手走上世界的舞台。在埃菲尔铁塔的脚下,皎洁的月光透过法国国家博物馆的窗户照在了舞台之上,姑娘们明净清澈的歌声萦绕在巴黎的夜空,那一夜,她们将绮丽的侗族文化展现给了全世界,今天,就由我们跟随杨秀美老师的脚步,一同走进这被称之为天籁的侗族大歌。
讲座:杨秀美
整理:周黑虎
侗族大歌巴黎演出老照片
侗族是我国十分具有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在我国西南片区,贵州以及广西一带,因此在先秦的文献之中侗族人民也被称之为“黔首”、“越人”。而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有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郎西也就是今天的贵州新晃侗族自治县附近。由此可见,侗族文化不仅发源时间十分的长久,发展状态也非常的优秀,那么在这大约2200的发展过程之中,如今的侗族文化是怎么样的一个姿态呢?
侗族村寨
经过了这长久以来的发展,侗族文化孕育出了独有的侗族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首先来说说这侗族的鼓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有侗寨必有鼓楼,鼓楼是中国古建筑的表现,也是侗族历史的见证物,“置楼悬鼓”距今已 1800 多年的历史。
侗族鼓楼
看这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鼓楼,气势十足,这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爬上鼓楼最顶端,便可在侗寨中“一览众山小”。鼓楼的造型为杉树,最初为“遮阴树”。古时在树荫下聚会议事歌舞娱乐,但树荫不避风寒。勤劳智慧的古人便仿杉树形状在寨中建起“堂瓦”,雨能避湿,冷能避寒。
侗族鼓楼
俗话说: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族依山傍水而居。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桥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风雨桥也是侗族文化里十分具有特色的一部分。侗寨里面分布着山路,河谷等,寨与寨之间都会修建好几条风雨桥,既供人过路,又可在风雨来临之时做避雨的地方,除此之外,风雨桥造型也沿袭了侗族建筑里的传统文化,形态优美、结构稳固,因此又称为花桥。
风雨桥
在说完了鼓楼和风雨桥之后,就要说说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了,那就是侗族大歌。大歌——侗语称“嘎老”。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三个特点奠定了它在世界音乐文化之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侗族大歌往往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种类有:拦路歌、入堂歌、嘎告堂、哦嘿顶、鼓楼大歌、敬酒歌、牛腿琴歌、河歌、私奔歌、叙事歌。顾名思义也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唱的不同的歌曲。而侗族大歌最具有特色地方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增盈有座风雨桥呃,
风雨桥呃,
桥里桥外歌悠悠
歌悠悠歌悠悠板呃
你看那,红线哟系蛋
迎呀迎宾客呃
拦门有大歌飞呀飞出口呃
小伙拉起牛腿琴
姑娘起舞赞歌喉
客未醉酒先歌
侗家心意哟
醉牙醉心头
醉心头板呃
一首侗族大歌歌词
侗族人民把大歌是为自己文化的宝藏,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因此侗族人民对于大歌的传承把握得十分优秀,几乎每一个侗家儿女都有拿得出手的好嗓子。杨秀美老师作为侗族大歌的教授者之一,也在致力于更好的推广侗族大歌。
大歌、风雨桥、鼓楼,仅仅只是侗族文化的冰山一角,侗寨神秘对在贵州居住了二十余载的人都还有着浓厚的吸引力,如果想去领会更多的侗族文化的话,最好是在夏日或者中秋时节,仅仅只用背上一个小背包,就可以开始寻找侗寨歌声的旅程了。
主讲人简介
杨秀美
一位来自侗寨的侗族姑娘,侗族大歌传承人,曾多次登台演唱侗族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