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凉山州将文化旅游定位为首位发展产业,并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以文化旅游带动二、三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文旅+扶贫”的希望之路。
2018年,凉山旅游扶贫成果斐然。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全州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约120亿元,推动22个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摘帽,2个贫困县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带动14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或间接受益。
依靠发展文旅产业带动扶贫,凉山走出了最稳定、最持久的扶贫之路,让贫困人口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助推凉山脱贫奔康。
统一思想 干部群众看好的致富产业
走进雷波县马处哈新村,一栋栋彝家别院依山而建,平整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
雷波县莫红中心乡马处哈、九口、达觉三个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5户1565人,三个村都不通公路、无安全饮水、无安全住房、无学校和卫生室、无通信网络,是典型的“五难村”。在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三个村易地搬迁到汶水镇集中安置点。汶水镇集中安置点以易地移民工程建设为主统筹整合三峡集团公司,宜宾市翠屏区、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资金和州民族特色示范村寨资金,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收益资金,流转土地683亩,实行有土安置,共安置138户646人,其中建卡户112户515人,配套综合体、幼儿园、民俗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新居建好了,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首选。
“今年,马处哈三峡新村将创建3A级景区。”雷波县汶水乡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正在开展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该地结合实际配套农牧产业,重点发展种养殖业和彝绣产业,着力开展技能培训,每户培养一个明白人,配备集体产业,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让村民们吃上“旅游饭”,早日脱贫致富。
不仅帮扶干部们看好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马处哈的村民们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办起了农家乐,我们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只要勤劳,在家就可以致富。”村民马吕几说。
产业带动 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明星村
借助电视剧《索玛花开》的美誉度,昭觉县谷莫村建设了110套特色民宿,注册“谷莫村”区域品牌,种植荞麦、马铃薯、核桃、绿色有机蔬菜,养殖岩鹰鸡、黑猪,成为昭觉村集体经济明星村。而在该县三河村和火普村,则因地制宜开发红色旅游产业,目前正在筹建村史馆、文化长廊。
在昭觉,文旅+农业产业方兴未艾,打开了村民们的致富思路,腰包也鼓了起来。在悬崖村——古里大峡谷,由低至高依次建设牛觉服务中心、缆车索道、天路天梯景观和云顶度假村,重点打造登山探险、集装箱宿营地、峡谷观光、特产销售等农业休闲旅游项目。2018年,悬崖村成立山羊养殖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农特产品种植销售合作社,建成农产品展示中心,种植的脐橙、油橄榄、三七等特色作物已经实现产出。而且村里一些年轻人借助网络直播成为“网红”,成功将蜂蜜、腊肉等农副产品销往外地。
同时,文旅+体育正在逐渐形成,谷克德湿地公园设置了欢乐营地、运动营地、高原湿地康养区、高原湖泊区四大功能区,重点打造汽车自驾游、山地露营营地、高原牧场和滑雪场等健康养身旅游项目。文旅+体育,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力助推昭觉脱贫攻坚。
据悉,2018年,昭觉县旅游收入达3.76亿元,同比增长17%,带动贫困村脱贫步伐加快。
“文旅+扶贫” 脱贫奔康希望之路
走进越西县河坎村,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红色标语、红色饭店、红色民宿,“红色文化”扮靓整个村庄。河坎村村民日克机木曾经也是一名贫困户,2016年脱贫的他如今在村里经营着一家红军面馆,2018年面馆开业,一年下来,收入近5万元。
“好日子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在一系列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村民们满怀信心,干劲十足。
这得益于2018年,凉山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示范创建工程,通过资金扶持和标准化建设,支持雷波、越西、昭觉3个贫困县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连片开发。
当前,民宿也是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我州已有260户民宿达标户,形成“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扶贫模式,引领全州乡村旅游提升发展,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据悉,今年,凉山州将进一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十大行动”和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志”七大计划。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扶贫惠民工程,完成318个贫困村文化室和46302户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新建和升级改造6个深度贫困县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实现全州“五馆(站)”免费开放。推进旅游扶贫工程,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13个,名宿达标户202户。
资料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