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叶经》(汉文)
《逢井》(水文)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蒙古文)
《西厢记》(满汉合璧)
《西南彝志》(彝文)
汉文、蒙古文、藏文、东巴文、彝文、西夏文、察合台文、满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朝鲜文,2019年1月21日至2月28日,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图书馆,观众就可以近距离观看这13种民族文字的珍贵古籍。同时,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的成果近百种,少数民族古籍研究的成果近200册,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展板15幅,有关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视频,也可供观众参观阅览。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将新年首次地方考察选在了京津冀三省市,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因此,此次展览旨在让广大观众共享北京、天津、河北区域文化发展成果,让各族同胞深入了解京津冀区域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切实提高全社会对古籍的保护意识。
此次展览的展品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北京市保护成果,主要是三套丛书(《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古籍珍本丛书》《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古籍目录丛书》《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古籍研究丛书》);二是河北省古籍保护成果;三是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古籍精选。可以说,每一件古籍展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古籍收集、保护的故事。
一位前来观展的观众说,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爱书人,看到这些用不同民族文字书写的古书,仿佛可以感知古人的思想,体味文化的传承,并折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奉使图》:中国民族图书馆镇馆之宝
《奉使图》由清代阿克敦编纂,成书于雍正三年(1725)。全书共2册,一为图册,一为文册,2册套装于有隔层的樟木书函中。其中图册由20幅手绘绢画组成,并有于敏中、邹一桂、介福、董邦达4人所作的序诗和王澍题写的书名。
据记载,历史上中国的使节出访朝鲜留下了大量游记、日记、札记等,而图籍仅有2部,一部是《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另一部则是《奉使图》。其中,《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在“靖康之难”中丢失,后虽得其书,图已无。因此,《奉使图》是迄今中、朝、韩三国唯一所见关于中国使臣出使朝鲜的图籍,是汇集清代诗文、绘画、书法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民族图书馆阅览典藏部主任赫歆介绍,阿克敦逝世后,《奉使图》命运多舛,曾“辗转流播于他氏”。1832年,“溶川学管得于书肆中”。道光之季,阿克敦第五代孙“澜止公始复赎还”,交女儿适贝勒溥庄收藏。1862年,溥庄“遂出以鄂礼(阿克敦七代孙)”,鄂礼“谨制函藏诸宗祠”。1868年,转至阿克敦第九代嫡孙女章佳慧君世守。
1959年,《奉使图》由中国民族图书馆珍藏,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它不仅提供了朝鲜中期社会及清朝初期中朝外交关系史、文化交流史的图像资料,还澄清了两个学术疑问:一是将太极旗起源上溯至1725 年朝鲜李朝英祖王时期,二是再现了已经失传的古代朝鲜傩礼戏中“山台”道具制作工艺的原型。
1998年,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黄有福联合韩国暻园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将《奉使图》整理影印出版。之后,中韩学界围绕《奉使图》进一步展开研究,撰写出十余篇论文,在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历史长河中,涌起一簇美丽的浪花。
《金汁写本<丹珠尔>》:世间一绝,举世无双
金汁写本《丹珠尔》由颇罗鼐·索南多杰主持编纂,每函首页左右浮雕精刻450尊佛像,即释迦摩尼与金刚心部等如来三十五佛像11套;药师佛等如来八佛像7套;金刚萨埵、不动佛、大日如来佛像3套。全文乌金字体泥金写本,字体美观,书写工整,笔触细腻,颜色鲜丽,金字凸显。护书版、护书巾、捆书带、带扣、东达(藏文古籍锦缎特制书签)等亦专门精造细制,极其华丽珍贵,可谓稀世之宝。该书取名《思希坚极》,意为“世间一绝,举世无双”。
根据加样德哇多杰所著《如来佛藏论部雪域译本金汁写本丹珠尔有寂之饰目录宝华花束》记载,建造金汁写本《丹珠尔》共花费5125线金又1000线银,折算银价计算18621两之多。
金汁写本《丹珠尔》曾于1959年至1988年间收藏于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现更名为中国民族图书馆),后根据中央决定请回西藏甘丹寺。此次展出的《金汁写本<丹珠尔>》影印本,由中国民族图书馆依据金汁写本《丹珠尔》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辑100册影印出版。
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搜集民族文化宫所需展品和图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的号召下,民族文化宫短短两年间,从全国不同地方收集文献20万余册/件,其中包括金汁写本《丹珠尔》等藏文古籍8000余函。
上世纪80年代,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到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视察时,看到镶有象牙雕刻、紫檀木夹板的金写《丹珠尔》等珍贵藏文典籍得到了妥善保管时,由衷夸赞道:“你们做了一件好事,立了一大功。”
1985年,中央决定将金汁写本《丹珠尔》等4000余函珍贵藏文古籍交回西藏。当年7月,民族文化宫图书馆馆长李久琦等人专程护送第一批藏文古籍至西藏拉萨。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在甘丹寺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
鉴于金汁写本《丹珠尔》文献价值颇大,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组织专家整理该典籍,辑100册,1988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该影印本共100套,发行量极少,因此较为珍贵。
京津冀古籍保护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在国家民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履行国务院赋予的“组织、协调、联络、指导”职能,组织带领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以及13个少数民族的跨省区协作组织,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搜集、普查、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宣传、利用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遗教学传承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满族非遗与满学教学研究单位。为了整理保护满文资料,2017年至2018年,该中心进行了一期满文古籍整理工作,共整理满文古籍(包括一部分满汉、满蒙、满蒙汉),如《资治通鉴纲目》《钦定翻译诗经》《钦定翻译易经》《百条》《圣谕广训》等共165部,272册。整理工作采用电脑高清去污技术,每册印20本。作为图书馆特殊馆藏资料,中心将书目录入图书管理系统,供学者、学生们借阅、研究。
在展览开幕式上,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晓东说:“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2015年,中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本次展览不仅仅是对京津冀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和相关工作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京津冀地区文化领域大融合、民族团结大发展的一次示范性、创新性推动。”
据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吴贵飙介绍,此次展览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北京市民宗委、天津市民宗委、河北省民委、民族文化宫主办,中国民族图书馆、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民宗委民族二处、河北省民委文化教育科技处、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承办。展览将持续到2月28日,其间免费免票开放。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