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寺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沈泽文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6日 浏览量:

  色拉寺藏语全称为“色拉泰钦林”,意即“色拉大乘洲”。“色拉”,藏语意为野玫瑰。据说原来此地漫山遍野长满野玫瑰,寺建成后因以命名。汉文书籍中,有译“色喇寺”者。色拉寺是西藏三大黄教寺院最后兴建的一座大寺,与噶丹寺、哲蚌寺不同,该寺不是建在山上,而是建在拉萨市城北部的乌孜山脚下。

  色拉寺创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创始人是著名的黄教大师宗喀巴的徒弟——释迦益西。明永乐七年,明成祖先后两次遣使进藏,迎请宗喀巴进京。为了争取中央政权对黄教的支持,喀巴于永乐十二年特派弟子释迦益西代表他前往南京觐见永乐帝。释迦益协是一位佛教大师,曾进京讲授佛经、赴蒙古传经,进京后受明代宣德皇帝晋奉为“录觉圆通慈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永乐十四年释迦辞归,明成祖赐予佛经、佛像、法杖、僧衣、绮帛和金银器,并以赞词相赠。释迦益西回到西藏后,得到当时拉萨地方实力人物乃邬宗本南喀桑布资助,于1419年主持修建了色拉寺。大明宣德九年,释迦益西再次进京,朝见明宣宗。

  最初建成经堂大殿和堆巴、麦巴两个扎仓(“扎仓”,藏语意为“僧舍”),大国师释迦益西自任寺主。皇帝所赐大藏经、旃檀像等物供奉在新落成的大殿内。色拉寺修建期间,释迦益西第二次赴京,改由法王达杰桑布任该寺第二任寺主,新建“嘉和”、“仲堆”两个扎仓。明宣德十年(1435),哲蚌寺堪布洛锥仁钦僧格率徒众数百人移居该寺,创建切巴扎仓(“切巴”,藏语意为“客居”)。

  拉藏汗(1703—1717在汗位)翦除第司桑结嘉措(1653—1705)后,捐资兴建108柱的措钦大殿,将原来的经堂大殿改为拉藏汗的私人经堂。后在此经堂的基础上建成阿巴扎仓。至此,该寺的格局才固定下来。

  该寺属寺300多个,遍布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寺属庄园81个,属民1.3万人,牧场81处,牧民1.2万人。拉萨市区有该寺房产多处。

  大殿及扎仓等主要建筑的壁画,大多保持了原貌,有较高历史价值,其中以各类塑像、铜像、唐卡、经书、法器、供器为最多,西藏本地铸造的上万尊金铜像,从印度和内地带来的大量铜佛像以及无以数计的佛典、法器、唐卡,表明这座庞大寺院的悠久历史和在格鲁派中所占的地位。

  寺内保存有绛钦却杰由北京带回所赐的汉藏文对照《甘珠尔》大藏经(用朱砂汁写成)、用金泥书写的《大般若经》、白檀香木雕刻的16尊者造像以及用金汁画的释迦牟尼轮法轮卷轴画等。另有明代内地织的大慈法王(绛钦却杰)缂丝像一幅,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其中,保存在措钦大殿的永乐八年朱印《甘珠尔》大藏经最为珍贵。该经书原有108函,现存105函,每函护以朱漆加金线图案的木夹板,附有永乐皇帝的御制经赞。藏经正文全系藏文,在边框外附汉文篇目名。

  色拉寺内设3个经学院,全盛时期编制,僧人定额为5500人,仅次于哲蚌寺。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王尧,陈庆英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辞典》,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