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说唱艺术家吴家耀
龙舟说唱艺术家崔大纶
龙舟说唱艺术家陈振球
龙舟说唱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是一种流行于西江流域两广粤语方言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其表达手法丰富多变,唱词通俗易懂,腔调简朴流畅,表演诙谐幽默,富有乡土气息。2006年,龙舟说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渐行渐远,即将成绝唱
一根小棒、一面铜锣、一只迷你鼓,再带上一柄龙舟杖,便是龙舟说唱的“四件宝”。每逢正月初一,龙舟艺人便到一户户人家门前唱龙舟,恭贺家庭兴旺、添丁发财、身体健康。户主听完后,便会封利是给龙舟艺人。
“龙舟说唱歌词比较押韵,短小精干,几分钟就可以唱一首。”78岁的广东龙舟说唱艺术家崔大纶说。
79岁的广东龙舟说唱艺术家吴家耀解释说,每逢过节,说唱艺人便敲着龙舟鼓到场说唱,他的收入来自主人的红包,这叫“斯文乞丐”。此外,茶楼酒肆、神坛社庙和当地人的喜庆事,都需要找龙舟艺人助兴。
龙舟说唱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宜于抒情叙事。内容则从古代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到现在时事新闻、时尚潮流,几乎无所不包。后来,这种民间曲艺逐步演变为龙舟说唱艺术,在重大的民族节日或各种喜庆场合进行表演。
龙舟说唱植根于人民群众,有着浓厚的生活积淀,有很高的民间文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音乐价值,是独具水乡风味的艺术奇葩。粤剧也吸收其唱腔形成重要曲牌,曲牌名就叫“龙舟歌”或“龙舟”。
由于民间艺人识字不多,且多为口耳相承,龙舟说唱流传下来的并不多。随着岁月流逝,龙舟说唱已渐行渐远。据2005年统计,熟练掌握龙舟说唱的不足10人,其中年纪最小的也已经70多岁。说唱艺人日渐老去,会唱的人越来越少,而传承人几乎没有,龙舟说唱即将成为绝唱。
重新发掘,老技艺绝处逢生
幸运的是,一些对民间文化爱得深沉的痴人,依然在执着地延续着这门传统艺术。吴家耀、崔大纶、陈振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为将这一民间艺术保存并传承下去,相声演员吴家耀从广州群众艺术馆退休之后,便在民间多处寻访,寻遍龙舟说唱的发源地,终于发掘到这种古老艺术的根。
“我们在一个老人家里发现了一根龙舟杖。”吴家耀说。他们照了相,照着样子重新做了一个。
“等唱龙舟说唱的时候,可以映衬其特有的风格,还原以前的味道,让年轻一代知道老祖宗有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对着自己仿制的龙舟杖,吴家耀自豪地即兴演唱起龙舟说唱:“锣鼓响/唱龙舟/这种民间的歌谣体/已经有百载源流/手敲着锣鼓/手拿着这个龙舟杖……”
后来,在一个民俗文化节上,吴家耀手执龙舟杖表演龙舟说唱的情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他还带着这一根龙舟杖,把龙舟说唱唱到了北京天坛,连不懂粤语的老北京也听得津津有味。
吴家耀说,现场唱龙舟是没有话筒的,靠自己的声音“打”出去,发声方法类似收废品的叫卖声,气息到位,声音就“立”了上去,道理就这么简单。
崔大纶同样对这门传统民间艺术情有独钟。他也是广州群艺馆退休馆员,以前是讲粤语评书的,退休后“半路出家”,扛起了龙舟说唱传承的重担。每月,他都会利用空闲时间到社区教大家学龙舟说唱。
这天,崔大纶顶着骄阳如约来到老年大学授课。当天到场上课的学员不多,但他丝毫不感失落。他首先表演了一首自己最新创作的广州方言说唱《卫生员刘六叔》。这首说唱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了新时代新风尚,起到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教化功能,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龙舟说唱的保护在于创作、创新,崔大纶在创作题材上贴近社会现实,不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多年来,他不断顺应时代潮流,谱写出了新时代的新唱调。他还在政府部门协助下,专门办了两个龙舟说唱少儿班,凭着一腔热情,不辞劳苦地栽培了几名出色的学生,令他倍感欣慰和骄傲。
行动起来,龙舟说唱再谱新曲
广东佛山有60多年说唱经验的陈振球老人,也挑起龙舟说唱传承的重担。他从十四五岁就开始跟着师傅上街卖唱。尽管龙舟说唱已属副业,但他常常在自家杂货铺前表演。他是真心喜欢龙舟说唱,除了别人请他唱,平时空闲,他也会自己写词唱出来。一次,在拉货回店途中,他兴之所至,便拉开嗓子即兴作词,唱给西江水听。
“有些人曾笑话我,你对着大河唱,有毛病吧?我说,没人听,我就唱给海龙王听。”面对传统民间文化遭遇冷场,陈振球毫不灰心:“不是人家要听,而是我要讲给人家听;不是人家要我唱,而是我要唱给人家听……”
今年5月,77岁的陈振球被认定为龙舟说唱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在,他不仅到文化站教“夕阳红”团队的退休人员练唱,还到中小学校去教学生演唱,有时还要下乡去表演。
在这些“痴人”的带动下,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也行动起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群艺馆馆长陈强近年来致力于龙舟说唱创作,他创作的龙舟说唱《村官赞》,2015年荣获了首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三等奖。
传承人和热心人为传承龙舟说唱薪火而努力谱写新曲。“如果能够成立一个机构,如龙舟说唱协会,有人力、物力、场地的保证,就更好了。”崔大纶说,现在龙舟说唱的传承,还是民间自发推广的比较多,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关注和重视这一非遗项目,进一步推进其传承和发展工作的开展。
(本版图片由黄克慰提供)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