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满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绝胜烟柳满皇都——陕西省西安市侧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文/梁黎 图/尚昌平 2018年04月17日 阅读量:

西安古城一角

  一年中的每个白昼,西安回民街都是热闹祥和的;四季中的每个夜晚,回民街依旧灯火通明游人如织。站在高楼往下看,历经千年沧桑的回民街被周围现代化大楼包围着。在这座大城中,它虽偏居一隅,毫不显眼,但却充满生气;它虽显得有些陈旧,但却坚韧执着地张扬着古城的文化精神。

  晨钟暮鼓古长安 不舍美食回民坊

  从北京出发,乘高铁一路西行,5小时即入关中盆地。窗外,但见一幅“一曲晚烟浮渭水,半桥斜日照咸阳”之景象,现代化的高铁犹如一支神笔,将中国文人千百年来对大唐帝都长安的想象一挥而就。抵达住处,咫尺之遥是那座名闻遐迩的西安钟楼。暮色中望去,钟楼掩映在新春节庆氛围中,让人顿生“回首汉宫楼阁暮,数声钟鼓自微茫”之幽思。今天的西安城格局于明代形成。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在城东北隅营建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传为“皇城”;公元1380年和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名称也由长安改为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是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城墙四四方方沿边而围。钟楼下是飘着咖啡香味的星巴克、神奇魔幻的阿拉伯沙画室、品牌云集的现代商城……钟楼与鼓楼遥遥相望,形成“晨钟暮鼓”的西安文化标识。围绕钟楼四周修建的圆形地下通道共有9个出口,连接着地铁。通道内人来人往,其中人流最多的出口直通回民街。

  “到西安,必去回民街;去回民街,必尝清真小吃。”这已是无需再花费投入的旅游广告。可以说,西安火爆的旅游业为回民街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回民街则提升了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城市文化多元的品牌影响力。

  回民街主要集中在西安市莲湖区。有人将莲湖区比作“浓缩的西安历史”,这里集中了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如自周代以来13个王朝遗留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曾是唐朝皇家园林的太液池和世界商品贸易中心大唐西市、始建于明朝的城墙、明清时期传统的回族民居院落……还有,西安市的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藏传佛教五大宗教也集中在这里。作为西安市中心城区,莲湖区也是陕西省、西安市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取得很大成效,2014年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西安作家冯天海先生说:“不管你是美食家还是吃货,你没到过西安回民街品尝过美食,还真不敢说你是个美食家或是吃货”。到达当晚,我们放下行李便直奔回民街。之前特意空了大半天肚子,为的是去回民街大快朵颐,体验一番“吃货”的感觉。

  回民街位于西安城西北一隅,有着七寺(清真寺)十三坊(住宅区)的说法。西安人通常叫回民街为“街”,但回族人习惯将回民街叫“回坊”,称自己“坊上人”。“坊”的叫法始于唐代,是对世居回民区的称呼,属于一种区域划分,既是他称也是自称。这个叫法有其来历:当年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大量从西亚、中亚迁入的穆斯林,随之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为方便宗教活动和生活,穆斯林依清真寺而居,每座寺都形成一个“坊”,这种布局一直延续至今。

  回民街以清真食品为核心,种类多达上千种。从原生态的“胡食”(西域传来的食物)到经过各种改良的小吃饮品,林林总总,几乎囊括了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史书记载:产自西域各地的动植物如骆驼、毛驴、鸵鸟、土豆、红薯、胡萝卜等都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先后被带入长安的,随之进入的还有西域的调料和烹饪方法,这使得长安和中国北方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多彩多元多风味的风格。贾家的、白家的、米家的、麻家的、孙家的、高家的……无不以自家的拿手名吃撑起门面;麻酱凉皮、酸辣汤、灌汤包……动辄就有几百年的传承,掌柜和伙计们站在门口,拉长了尾音,大声招徕客人,掀动着气氛。作为一条古街,文房四宝、珠宝玉器及各种民间工艺品当然必不可少:瓷器、景泰蓝、鼻烟壶、虎头鞋,甚至还有苗、侗、彝、白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精美手工艺品。

  不断被游人携裹着,逛了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才发现,卖小吃的回民街其实不止一条,只是游人和食客主要集中在离钟楼最近的这条罢了。其它十几条“回坊”两边多少都摆有各色小吃,只是不如主街这么热闹和密集。熙熙攘攘中,除了听到普通话,还有西安方言、英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这不,在一家烤馕摊前,利用寒假在回民街打工的俄罗斯小伙子俊远正在“守”摊,很多人都误以为他是新疆的维吾尔族,其实他是陕西外国语大学的大三学生。俊远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一心想着将来毕业后留在中国,要么在西安要么去广州做商贸。看他摊上各式口味的烤馕金黄可爱,十分诱人,本想买一个品尝,但无奈刚吃过一碗实实在在的羊肉泡馍,没有空间消受,觉得很对不住他的热情。

  大凡来回民街的食客,第一口都是冲着羊肉泡馍来的。普遍认为,在回民街众多小吃中,羊肉泡馍是最经典的名吃。

  陕西作家、民俗专家阎成功认为,西安回民街的羊肉泡馍,与丝绸之路缘分很深。如今回民街上的西羊市和城区的东羊市,曾是当年的牛羊交易市场。回族人将牛羊羹与烙饼结合在一起,改良成牛羊肉泡馍。羊肉泡馍在陕西的名气,看两个例子便知一二:1947年,国民党竞选国大代表时,曾有人用羊肉泡馍拉选票。当时的报纸标题是:“君欲竞选国大代,请客先吃羊肉泡”,并以一碗牛羊肉泡馍换取一张选票;陕西人有句话:“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到了西安你才能体会,陕西人是多么热爱羊肉泡馍!

  “回民街的东西都是经典,都是名吃。”听我们对羊肉泡馍大加赞赏,武把子大哥颇不以为然。几天来他都陪着我们逛街。路过他家的干果炒货摊时,他抓了一大把无花果塞给我们,得意地眯起眼说:“这是土耳其进来的无花果,你肯定没吃过。”

  武把子本名何军杰,是回民街的“草根名人”,人人都叫他“武把子”,倒忘了他的本名。武把子性格憨厚耿直,幽默风趣。我们的车子一路开过回民街,跟他寒暄打招呼的人一路不断。武把子家祖上一直就在回民街,这里是他们家族世代赖以生存的根。从父母弟妹到儿子儿媳,他们一家三代都在回民街开店铺。虽然他在黄金地段的高楼买了大三居商品房,坐在宽敞的客厅就能看到当年西安的著名建筑人民剧院,但他和妻子还是喜欢住在回民街祖传的老宅。武把子虽一介小贩,爱国却是他放在首位的信仰。他时常说,作为一个穆斯林,爱国高于宗教。习总书记讲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语录,朝觐时讲,做义工时讲,参加公共活动时讲,遇到问题时讲,做生意时还讲……认识武把子的人开玩笑说,这三句话是他每天说话的“引子”。武把子说,那是当然,这“话引子”让他生意天天兴隆,必须讲!这不,尽管每天他都陪我们在外转悠,但他的摊子生意有街坊帮他照看,一点不耽搁挣钱。他总是说,有大生意时他再去不迟。所谓“大生意”,是指回坊晚上10点后顾客多起来的时候。

  回民街,真是热闹祥和;坊上人,真的随性豁达。

  化觉古巷访安老  古宅聆听坊上事

  大隐隐于市。古老的回坊,隐藏了太多的故事,也隐居着不少坊间“高人”。到达西安次日,我们在回坊的化觉巷拜见了坊上著名学者安守信老人。

  在西安,很多人都知道化觉巷,却不容易找到。它是回民街中最大的一个里坊,也是西安明清时期传统民居院落保存最完好的古巷之一,隐藏在回坊深处,由4条不同走向和宽度的小巷互相连接组成,曲曲折折有500多米长。化觉巷家家黑门铁环,户户门洞雕刻着阿拉伯花纹和文字。隔绝闹市于外,著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清真大寺(又叫东大寺)静静伫立在巷子深处——从外观上看,它没有新月圆顶和四角标志,是座典型的四合院落建筑,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庭院幽深,亭、台、楼、阁、殿疏密相宜,体现出中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结合的风格。清真寺始建于唐朝,完善于明初,是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伊斯兰教文物之一。

  清真寺对面,是年轻设计师杨东开设的创意小店——拾光邮驿,与回民街巷子深处那些专为驴友开设的各色青年旅店一样,小店个性张扬,为古老的回坊带来清新的气息。店里摆放着各种具有秦汉特色文化、丝路文化元素的明信片和纪念品。

  化觉巷232号离清真寺仅十几米,是保持完好的四合院落:砖雕的墙面,黑漆铜环的楼门,图案精致繁复的门窗,大青石铺成的院落泛着岁月的幽光,一口年代久远的水井安静地蹲在墙边……年近84岁的西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安守信老先生,便是这座古宅的主人。安老是很有名望的学者、书法家,他的字书卷气浓厚,自成一格,回民街上的很多牌匾都是他写的。在“文革”时期,为保护古宅墙上的雕刻不被红卫兵毁坏,安老用厚厚的泥巴将砖雕盖住,用旧报纸层层糊住门窗和家具,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文化遗产。

  虽然事先没有预约,但听闻记者来历后,安老热情相迎。进门洞,过屏门,经回廊,里屋精致的门窗顿现眼前:门牌上方蓝色的“雨润”两字携一股清凉古朴之风扑面而来;进得里屋,只见家具书桌皆朴素典雅,古色古香,墙上挂着安老的书法作品:处事德为本 居家书当先。

  落座后,安老向记者娓娓道来家史:高祖是乾隆年间有名的蜡烛生意大户,西北五省都有客户,积攒钱后修建了现在这座房子。曾祖父安鸿章曾是清真大寺的总社头(清真寺管理机构负责人),在回民街很有名。我自幼生长在回民街,从未离开过。虽然家谱上只记到安家至今传到9代,我是第五代,但其实我们家族很久以前就在化觉巷居住。回民街住户有的从南京迁来,有的从安徽迁来,我们安家却是地地道道的“老陕”“老西安”。从长相上看,你看我们家的人大都是高鼻梁、深眼窝,祖上应该是从阿拉伯迁来定居的。当我们问到安老家族姓氏来历时,安老说:“要追朔来源,应该和古代的安息国有关系,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一带。”随即他又笑着补充:“这只是推测,还需科学考证。”资料显示,经过元、明,到清同治元年前,陕西关中回族已发展到100万人左右,其中西安城及四郊就有近15万人。目前,回族是西安市51个少数民族中历史最长、人口最多的。

安守信先生给外宾赠字

  说到安家大院,安老颇为自豪。过去北院门、西羊市、化觉巷一带,不论商铺还是住家,都是清一色的传统四合院。后来人口增加,住户逐渐把平房改建成砖混楼房,化觉巷里现在只有安家大院这一座老宅了,也是西安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上世纪90年代末,因具有关中民居典型的布局特色,安家大院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挪威和中国政府的资助。2002年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是西安市目前获奖档次最高的古民居,具有极强的标本价值。如今,儿孙们都搬出去了,只有安老和老伴、女儿一家还住在这里。安老在这里接待过不少名人和宗教人士,伊朗前总理、德国前副总理、挪威前首相都曾来他家做过客。

  交谈中不知不觉到了正午,我们还沉浸在安老的讲述中。安老看到我们对题写的“坊上人”三个字充满赞赏和好奇时,笑眯眯地说:“你们听到的是坊上人过去的故事,要了解今天的坊上人,你们须见一个人。”说罢,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

  一部坊上复兴史  炊金馔玉坊上人

  安老的一个电话,引出了西安坊上人清真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清真烹饪专业协会委员、陕西省烹饪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盛志明——一位具有领导者风采却谦逊平和的回族人。此后几天里,盛志明带着我们将西安的回坊走了个遍。

  盛志明自幼在回民街长大,家中以饮食买卖为生,常为生活起早贪黑。他好学勤奋、敏锐聪慧,在坊上人中,是较早赶上改革开放大潮并将第一批“洋”货“倒”到西安的商人。当年,盛志明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每日必读《深圳特区报》。学者白璋先生评价他:“乃(回民街)洋务派之人物,坊上硕果仅存者也!” 一日,盛志明在报上看到一幅漫画:一老者于儿童学步车上昏昏酣睡,边挂四字“因循守旧”。看后他如醍醐灌顶,醒悟到要做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从一件事情做起。当时,他在西安清真餐饮界有名的清雅斋学艺,遂将师父马英轩的教导“一碗羊肉泡馍足够改变命运”牢记于心,苦练烹饪技艺,以自己的精湛手艺赢得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的称赞,获“三秦第一碗”题字;后来,盛志明又接待了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为他当时工作的“老孙家饭庄”争得“天下第一碗”的美誉……

坊上人合影

  志向高远的盛志明当然不满足于此。面对餐饮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现实,他很清楚地看到,西安清真餐饮业看似繁荣,但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没有形成品牌。他决定做第一个创立西安清真品牌的人。1997年,盛志明扔下铁饭碗,和坊上回族女子刘西艳结成搭档,在西安的民生食村开始了公司的创业之路,提出“跳出来向南发展”和“诚信为本,经营品牌”的战略思路。他还抓住西安市开发高新技术经济区的机遇,适时打出“和高新开发区一起成长”的口号。7年时间,他先后在西安的三个黄金地段开设了三个大型餐饮店,经营面积达6000平方米,天天顾客盈门,成为西安市规模最大的民营清真餐饮企业。又经过10多年的拼搏,他们成功将回民街传统的清真小吃升级改良,使之华丽变身,成为独树一帜的“高大上”清真餐饮精品。坊上人饭庄也发展为西安市规模最大,经营品种齐全的民营清真餐饮企业,荣获“中华餐饮名店”称号,被认定为“西安市著名商标”和“陕西省著名商标”,经过精心改良的回坊经典名吃牛羊肉泡馍更加精致美味。已故作家陈忠实先生品尝坊上人的羊肉泡馍后,兴奋地写下“国食”两字;陕西著名作家高建群则为坊上人题写《泡馍赋》: “……国花牡丹,国食坊上牛羊肉泡馍矣!”

  盛志明身材高大,堂堂一汉子,却心细如发,思维缜密,心地善良,内心常怀感恩。他给自己的一对儿子分别取名“中国”“中华”,教育后代和员工要先爱国才能爱家;他对事业如对信仰,19年经营餐饮公司,决策无一失误,被业界视为奇迹。

  19年来,坊上人恪守“坊德行信,上善若水,人本为怀”的经营理念,不仅服务普通消费者,还连续6年为陕西省朝觐团服务,并配合政府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坊上人在西安民营餐饮业率先成立了党支部、团支部、工会和妇女之家,还有自主创办的《坊上人报》和《坊上人网》。多年来,坊上人曾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大批国家级、高规格大型会议团和众多中外知名人士,还有上百个来自全国和台湾港澳地区的少数民族参观团,美名远扬海内外,赢得金子般的口碑,并多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优秀餐饮企业。

  坊上人公司总经理刘西艳,也是“坊上”家喻户晓的人物。老户坊上人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西艳是咱坊上的能女子,连国家领导人都接见过她呢,那了不起!” 1998年,坊上人饭庄挂牌迎客,刘西艳亲自领班,带领坊上的“娘子军”,用优质服务吸引大批食客,树立了“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新一代坊上女性形象,在西安刮起一股“坊上人旋风”,将“女子难成事”这句陕西老话甩出了9条街。

  虽为女性,刘西艳却有着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敢为人先的胆识与魄力,还有团结和凝聚各族员工的人格魅力。她曾当选为省政协委员、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不久前又当选为西安市政协常委。对此,刘西艳说:我从小在 “坊上”长大,家里孩子多,生活条件不好,得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其中许多都是汉族同胞。父母常教导我们兄弟姊妹“民族团结不光是汉族团结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要做团结汉族的事情”“回族和汉族自古就是亲戚关系,亲戚越走才越亲,要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不能做伤害民族情感的事”。这些教诲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脑海,让我从小就养成了“与人为善”“尽力帮助别人”的习惯,不论回族还是其他民族,谁遇到了困难,我都很乐意想办法去帮别人一把,这样才觉得心里舒坦。

  在刘西艳的培养带动下,公司的汉族打工妹刘彭会、回族女经理何秀丽、马新莉迅速成长起来。三人先后入了党,刘彭会和马新莉当选为所在区政协委員,何秀丽当选为区人大代表。2016年12月22日,首位马来西亚驻西安总领事陈立龙到坊上人的文景店做客,连连称赞其菜肴和服务“都是一流水平”,他还诚挚邀请坊上人有机会去马来西亚发展。

  坊上人不仅是一个企业,也是各族员工的大家庭。盛志明和刘西艳将国企的管理方法与民营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让企业成为各族员工的娘家。企业的医务室,免费为员工定期体检和提供医疗保健;春节、中秋节时,回族员工主动换汉族员工休假;斋月期间,汉族员工自发购买慰问品慰问封斋的回族员工。19年来,企业培养了一支素质高、团结协作的团队。采访空隙,何秀丽骄傲地说:我们厨师的孩子中,有两个考上了飞行员,是我们第三代坊上人的骄傲。

  坊上人不仅做大做强民族餐饮品牌,认真做好企业内部的民族团结工作,还将正能量投向社会,回报社会,每年都将大量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中。

夜色中的坊上人饭庄

  2016年12月,在西安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上,刘西艳作为唯一的企业界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坊上人创业19年来民族团结创建的感人事迹和经验成果。

  悠悠19载,“坊上人”走过的路,可谓:“先宗由西域传来沐雨栉风书成坊上复兴史  新曲在北城奏响饮金馔玉开出人间烂漫花”。

  立春踏雪访古巷  一老一少往来人

  农历正月十二这天,小雪降,坊上行人稀疏,让人想起韩愈为长安写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遥看草色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踏雪吟诗,我们来到在回民街的千年古街——学习巷。这条小巷地处当年大唐礼部主客司衙署(外交管理机构)和鸿胪寺(外交礼仪机构)之间。公元684年,朝廷在这里建立了伊斯兰教的清教寺(也称西大寺,即今天的大学习巷清真寺)。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在这里挑选了回族掌教哈三随行做翻译。当年,唐朝为彰显对文化多样性、文明多元化的包容开放,曾将这里作为西域各国外交使节的驿馆驻地,设置培训外国使节学馆,请伊斯兰教士讲学、布道。一时间,不同文明、多种文化相互间习用学研蔚然成风。盛唐的辉煌使学习巷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宋、元、明时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让学习巷的传奇和文化魅力华章迭起。即便今天,人们在这里还能感受到学习交流的浓郁气息。

  离这里不远的回民街深处一座陈旧的院落里,住着百岁老阿訇李殿君老人。老人已经101岁,除了耳朵眼睛不太好,身板硬朗,思维清晰,说话声音洪亮。听到我们来探望,他起身坐起,打开了话匣子。

李殿君老阿訇

  李殿君出生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自幼在本村私塾学习儒学,13岁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知识。17岁负芨陕西岚皋县,跟随周文卿阿訇学习。5年后他又到宁夏的吴忠中阿高级讲习所学习经文典籍和汉语。抗日战争时期,李殿君担任河南瓦店清真寺阿訇,为中共地下党保存过大量现金和物资,曾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当时的地下党员摆脱敌人的追捕,为此他失去了女儿。1955年,人民政府派他前往江西省九江清真寺任阿訇。在这期间,李殿君带领宗教人士协助政府积极参与抗洪救灾,为此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提到往事,老人很兴奋。他告诉我们,毛主席和他交谈了40分钟。在“文革”期间,他虽然受到不公对待,深陷囹圄,但始终坚守信仰,爱国爱教,受到穆斯林群众的尊敬爱戴。

  1987年,李殿君任西安大皮院清真寺阿訇,1991年至今任东新街清真寺阿訇。在这期间,他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为促进西安市民族团结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他还曾是陕西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及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顾问、陕西文史研究馆馆员。

  李殿君一生勤奋好学,始终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积累了渊博的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历史等知识,曾出版著作《中阿双解词典》《伊斯兰人生哲学》;他还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在长期教学研究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遍布全国。鉴于他的影响,2001年,沙特王储亲自邀请他到麦加圣地朝觐。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老人始终思维敏捷,口齿清楚。我们谈话时,他的长孙李海洲坐在一边,充满敬意地看着爷爷。李海洲1971年出生,1992年从爷爷的老家河南来到西安,跟随爷爷学习经文教义和波斯语,现在西安建国巷清真寺当阿訇。

  告别李殿君老阿訇时,他拉着我们的手,送给我们一句话:“人生,文化为立身之本,技术为养身之道。”

  如果说李殿君老人是西安年纪最长的阿訇,那么在回民街长大、现在小皮院清真寺学习的满拉(学生)乌乐勇将是西安年纪最小的阿訇。

乌乐勇

  小皮院清真寺兴建于唐末,是西安伊斯兰教最早的建筑之一,以悠久的历史和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而闻名海内外。

  我们才到寺门,乌乐勇已经在那里等候了。19岁的他眉清目秀,俊朗阳光,是该寺著名的伊玛目(祈祷主持人)马云亭的弟子。马云亭因在传统阿拉伯书法中加入中国绘画的粉彩和工笔画技法进行创新,在书法界享有声誉。

  乌姓是小皮院的大户人家。清康乾年间,乌家出过一位赫赫有名的提督乌大经,是回坊人的骄傲。乌乐勇的爷爷乌呈瑄自幼喜欢厨艺,是回民街著名的永信一点心铺的学徒,因其极高的天赋深得师傅的赏识,经过多年学习,成为著名的南糖手艺人。乌乐勇没有继承爷爷的手艺,却受到了奶奶对教门虔诚礼拜的深深影响。耳闻目染,他从小立志做一名阿訇。

  参观清真寺时,乌乐勇向我们介绍,小皮院清真寺是西安经堂发源地,由陕西伊斯兰教经学家胡登洲(1522-1597)开创,其主要贡献在经堂教育方面。经堂主要传授经学知识,培养讲学经师及宗教工作者,从这里培养出去的宗教人才如今散布在西北各地。寺里最有名的经师是清代的摆阿訇和他的弟子周良骏。周良骏在这里曾6次开堂讲经,培养出了著名的八大弟子。这八大弟子学成之后各有所长,分别在陕西各大清真寺开经堂讲学,推动了整个清代末期近100年间大半个中国的经堂教育。

  走到古色古香、被树木覆盖着的后亭时,乌乐勇告诉我们,这个后亭采用的是无梁八卦悬顶结构,这在我国清真寺建筑中非常罕见,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看得出,他对自己将来当这里的阿訇很是自豪。

  走出寺门,小雪还在飘洒,一直陪同我们的盛志明脸上绽开了笑容:

  “下雪天,是我和马老虎约好吃涮肉的日子呢!”

  “马老虎是坊上人吗?”

  “不是。他祖上是沿陇海铁路过来的河南穆斯林。”

  “陇海铁路一线在古代,可是丝绸之路对应的一个连接点呢。记得2003年,为将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货物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运往波兰、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等欧洲国家,国际道路联盟提出‘新丝绸之路’路线,就是由中国连云港开始的陇海、兰新铁路沿当年的丝绸之路不断向西延伸15000多公里,贯通中亚、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公路干线通道。”

  “是啊,不过今天马老虎他们也成西安坊上人啦。”

  久居长安人不归   只把他乡当故乡

  犹如拍击海岸的浪潮,作为丝绸之路连接中西文化的一个节点和中国最早的国际移民都市,西安历史上每经历一次民族交往和迁徙,都会留下文化融合的痕迹。正如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西安回族,其起源可追朔到丝绸之路开通之时。当年的长安是国都,也是世界性的大都市。沿着丝路而来的阿拉伯穆斯林在长安城当时繁华的商业区西市从事贸易,开设“胡店”“波斯肆”“波斯邪”,销售珠宝、香料、药材等,史书上称他们为“胡客”。“胡客留居长安者或常年住于长安,娶妻生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据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的调查,仅在40多年里,“胡客”安居(长安)有田宅且不归者就达4000余人。此外,还有一些协助唐朝政府平定“安史之乱”的西域穆斯林官兵,因在收复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的战役中有功而获准留居京城,可以娶当地女子成婚并敕建清真寺。他们从此长期居住下来,成家立业,融入长安。两宋时期又相继有一些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留居长安,与当地居民通婚。约在南宋末年,西安回族雏形基本形成,并汇入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中国回族之中。至今,回坊还流传着“回回巴巴(爷爷),汉人娜娜(奶奶)”之说。

  而今,一个更有趣的说法是:如今在北上广,你如果讲普通话,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被认作外地人。但在西安,你若是讲普通话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方言已经不是西安的第一大“语种”,而是与普通话及河南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马老虎,西安马老虎烤鸭店老板,本名马新生(哈吉),祖籍河南,慈眉善目,性情平和,并无半点“老虎”气势。马老虎担任清真寺寺管会主任30余年来,爱国爱教,乐于助人,积极协助政府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帮助穆斯林群众排难解忧。尽管最近他已让贤,但群众有什么事情都还是习惯来找他商量请教,而他也乐于倾听和帮助解决。他家的烤鸭店,是大家常来吃饭喝茶谈事的地方。

  马老虎和盛志明交情深厚,两人曾一起在清雅斋拜师学艺,既是师兄弟也是至交。上世纪30年代后,由于黄河泛滥以及自然灾害和抗日战争等因素,大批河南人都向周边逃难,陇海铁路的开通为河南回族大量进入西安创造了条件。与所有河南穆斯林一样,马老虎的爷爷那辈最先来到西安,靠摆小摊卖饮品和做小本餐饮生意为生。随着人口增加,他们在西安新城区修建清真寺和学校,逐渐形成以清真寺为依托的生活社区。

盛志明(左)和马老虎

  虽同为穆斯林,并长期生活在西安,但河南回族大都住在新城区,其聚居区一度被称为西安的“小香港”。因为无论是山东、河南、河北过来的还是西安回民街的回族人,都喜欢到这里吃饭聊天,交流各种经商和生活信息,互相帮助。河南穆斯林也是至今西安城人数最多的“新移民”。略有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更多地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马老虎家来西安已有三代,但他说话还是一口河南乡音。不过,在西安的生活,已经让他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他对我们说:“无论做生意还是做人,我们都要树立良好的穆斯林社会形象。不管是哪个民族从哪里来的,都要讲团结。只有民族团结,大家在一起才能共同发展进步”。

  “苗奶奶”杨玉芬,苗族,今年54岁,贵州凯里人,玉芬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个在西安回民街做银饰生意的南方人。当有人问她贵州和西安哪个更好时,她总是用一句话来打发:“都好,我就是像(西安)本地人啊。”

  杨玉芬初到西安,是2008年来参加西部洽谈会。那一次,她的苗族银饰一天里卖了几万元,让她十分惊喜。洽谈会一结束,她一出来就直接打的,上去就问司机你们西安哪里最热闹啊?司机说当然是回民街啦!她便让司机带着直奔回民街,下了车,就地找了个摊位就摆起货来。没想到两个小时就卖了3000多元。在西安生意这么好做啊!杨玉芬当即决定不走了,铁下心留在回民街。当初,在满是小吃的回民街上突然出现这么一个穿着苗服的女子忙来忙去卖银饰,的确显得很扎眼。但杨玉芬不把自己当外人,很快融入了回民街,生意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卖的品种越来越多,挣的钱也越来越多。她的摊位从小到大,从街边升到室内。去年,杨玉芬干脆在离回民街入口很近的黄金地段租了一间几十平米的大店铺,彻底结束“练摊”的日子,名正言顺开起了“苗奶奶”银饰店。有着上千种精美银饰的“苗奶奶”,今天已成为坊上的一道风景。

苗奶奶杨玉芬在店里

  目前“苗奶奶”有12个员工,3个贵州人、9个西安人,店里的银饰大都是她和女儿设计的。杨玉芬不仅在凯里老家开办了银饰加工厂,还在西安招收徒弟叫他们现场做。她的女儿从北京城市学院珠宝设计专业毕业后,现在西安一家大商场租了专柜经营“苗奶奶”银饰。几年下来,“苗奶奶”在回民街名气大增,日进斗金,银饰还多次卖到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这些年,隔三差五出国去展卖“苗奶奶”银饰,对杨玉芬来说已成家常便饭,光是欧洲她就去了五六趟。

  服装设计师曲梅,汉族,河南三门峡人。上世纪80年代在西安工程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民盟成员,著名时装设计师,西安市优秀女企业家。多年来,曲梅一直致力将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融进时装设计中,促成多个企业朝着民族服饰文化品牌方向发展。其作品曾参加2003中法文化年的中华民族服饰展览。在教学中,她带领师生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承与创意来进行设计研发;引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指导带领师生参赛并荣获国际家纺创意设计大赛、 全国CAXC服装设计大赛等奖项;2013年9月,参与旨在重走丝绸之路的西安意大利时尚周,作品获得好评;还连续5年以丝绸之路为主题,指导学生进行“丝路华章”“丝路驿站” 等毕业作品设计。

曲梅在博览会上与韩国晋州市签订合作协议

  2015年第七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高层论坛,曲梅一篇 《丝路非遗传承与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的专题报告,在学术界引起轰动;2016年,她担任院长的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时装艺术学院,被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评为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集体……

  在西安工作生活多年,曲梅深深爱着这座城市。她说:“从秦兵马俑到明城墙,从大雁塔到碑林,西安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其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天优势,也成为在‘一带一路’中发展文化先行的重要保障。现在都说西安探路‘一带一路’,‘丝路文化’是助推器。这座城市给了我很多创作灵感。现在的曲江区,是西安的新城典范,既时尚前卫又很传统,是不同文化交融的体现,也是丝路文化创意的结果。还有,你们可能注意到了,西安刚刚开通的地铁三号线,每站的壁画都是以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文化为主题绘制的。‘一带一路’是一个机遇,2016年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我们就曾同韩国晋州市签下协议,互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重振丝路雄风再造大唐盛世,实现中国文艺复兴》是我今年要申报的课题。”

  我们离开西安那天是星期四,武把子没有出现。盛志明解释说:“每周四和周日是回民街的集市日,也是回坊最最热闹的日子。除了外地游客,很多西安市民这两天都会去赶集,武把子肯定忙不过来啦。”

  错过了回民街最热闹的日子,我们不免有些遗憾。不过,想到这是武把子和坊上人生意最兴旺的日子,顿时又开心起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