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汉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汉族古典舞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09月01日 阅读量:

  汉民族古典舞,是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的主要脉络。从商周礼乐、汉魏舞戏到唐宋乐舞,又至今天博采众长、衍生更新的规范舞种。以其独有的曼妙特质,可与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

  汉族古典舞,首先融合了一些武术、气功与戏曲中的动态和造型,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与吸的巧妙配合,以体现韵律感和造型感,颇具东方式刚柔并济的美感。以汉族古典舞为主导的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

  身韵是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自然不同,即便两人跳同样动作,其韵味也会有所不同。身法则指舞姿与动作。根植于悠久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非常强调 “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神韵当然是所有舞蹈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情感理念孕育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汉民族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其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琵琶等。其服装也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尤其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汉服。

  在汉民族古典舞之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原始民间舞蹈。从周代至唐代,宫廷基本都设有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进而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包括周代的《六代舞》,唐代的《十部乐》《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古代宫廷舞蹈,以女乐为主。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明清至民国时期,汉族古典舞蹈兼容并蓄,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编钟乐舞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

  汉民族传统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风格大致北野南柔。虽因历史太久远,不少汉舞原貌无从稽考。但很显然,汉舞首先传承了汉风唐韵,并吸收融合诸多民族民间舞蹈要素,进而成就今日之中国古典舞基础。

  汉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称为歌舞、乐舞。历代主要歌舞,主要有《踏歌》《霓裳羽衣舞》《雅舞》《剑器舞》等。

  踏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陶盆彩绘中,就有挽手而舞的图样。在节日聚会时,人们成群结队在郊外起舞,手牵手,以脚踏地为节,边歌边舞。到唐代,踏歌颇为盛行。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宫廷乐舞。据传唐玄宗为道教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觐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

霓裳羽衣舞  引自民俗与纪实论坛

  雅舞,亦称“雅乐”,用于朝会礼仪和祭祀活动。场面隆重,气氛严肃,节奏缓慢。

  剑器舞也有着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曾拔剑起舞。学生拜见老师舞剑,当然只是表演技艺,是对老师致敬的意思。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上的乐舞图案中,鼓旁的舞者腰间挂着短剑,说明剑舞可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宴于鸿门,项庄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逐渐靠近刘邦,企图借机杀死刘邦,在场的项伯见刘邦危急,也以剑伴舞,保护刘邦不被项庄杀害。这个故事表明,当时筵宴中有舞剑作为助兴表演的风俗。唐代,杜甫作《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有“舞剑过人绝”句。可见当时许多人会舞剑,而且各有绝招。公孙大娘最为擅长的《剑器舞》,是《裴将军满堂势》。杜甫曾观其舞,并写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观者如山,可见此舞技巧之高。

  另外,中国素有“长袖善舞”一词,这一词语便是对袖舞所具有的舞蹈特性的概括描绘。中国古典舞的袖舞主要是由中国戏曲的“水袖”提炼而成。水袖作为服装道具在舞蹈中出现,不仅是对肢体延展空间的放大,更是对情感传递的延伸。探寻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从出土的原始彩陶盆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在图腾祭祀中持巾起舞的表演场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