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之饰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李琳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4日 浏览量:

过苗年的时候,贵州苗族未婚少女穿戴起了体现家庭财富的银饰

  人类很早就有装饰自己身体的需求,贝壳、猎获动物的牙齿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首饰材料。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金、银、铜等金属成为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其中,黄金因为价格昂贵只能被部分人享用,而价值介于金和铜之间的白银因为它既有保值功能,又易于塑形,并且色泽明亮,成为普通老百姓最常佩戴的首饰。

贵州凯里市舟溪镇苗族头饰

  在中国,白银作为首饰大量出现与明朝中叶白银成为法定货币有密切关系。中国本土的银矿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其次是江西。但是明朝政府为了防止流民聚集,长期对本国的银矿山采取封禁政策,所以在明朝时期,中国国内的产银量是不多的。从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开始,日本出产的白银和西班牙开采的美洲白银成为中国白银的最重要来源。根据德国经济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一书中的统计,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中国从海外贸易中获得的白银在58000吨到60000吨左右。白银取代了明朝初年的法定货币——铜钱和纸币,成为明清时期中国的常用流通货币,并且被人们视为财富的象征。明、清两代,官俸、军饷都用银两发放,民间贸易也多用银两,明万历以后又实行“一条鞭法”,清代改为“摊丁入亩”,赋税按银两征收。在这种情况下,白银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散在民间,并成为一种“硬通货”流通和贮藏,为银饰的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此外,明朝大量军民匠户移民至西南地区,中原的银饰加工技艺也就随之流传到了西南民族地区,从而为这些地区银饰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贵州榕江侗族少女头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特需金银饰品采取特殊的供应方式和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继续坚持满足供应的同时,考虑到商品经济的特点,经慎重研究,在1993年对少数民族特需金银也实行了与市场接轨的价格体制,但在需求数量上给以保证供应。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九五”期间继续对少数民族特需金银给以照顾,在指标上每年分配少数民族特需黄金约1吨、白银约10吨,作为专项指标,供应少数民族。(摘自《中国民族政策读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民族对银饰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白银数量毕竟有限,很多工匠在白银中加入白铜。苗银、藏银的纯度都不高,有些苗族村寨的工匠直接用白铜取代白银,制作出银光光闪闪的饰物……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