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俄罗斯族在中国形成的时间较晚,1911年11月7日(俄历十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罗斯内战期间,部分俄罗斯人因躲避战乱逃至中国,后又有少部分苏联移民迁居中国。在此后近百年间,他们和其他中国居民进行通婚,这部分俄罗斯人的后代的外貌特征、民族风俗习惯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现今生活在俄罗斯联邦的俄罗斯人有很多差异,并且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民族特色,现在,俄罗斯族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在历史上,“俄罗斯”人曾被称为“罗斯”(或“鲁斯”)、“维勒底人”,“俄罗斯”这一族称大约形成于公元6世纪左右。俄罗斯族的族称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欧洲东斯拉夫人的“罗斯”(一称“鲁斯”)部落,公园1世纪罗马人称俄罗斯人为“维勒底人”,大约至公元6世纪左右,俄罗斯人已经被逐渐统一形成“罗斯”名称。在元朝时期,中国史书称俄罗斯人为“色目人”。19世纪迁入中国的俄罗斯人被称为“归化族”,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将“归化族”改为“俄罗斯族”。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大量俄罗斯人穿越中俄边界,进入我国西北、东北以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地区。在俄国沙皇统治时期,一些俄罗斯人不堪忍受沙皇政府的残暴统治开始迁居中国。1949年后,部分俄罗斯人回迁苏联或者迁居他国,其余苏联侨民自行决定继续留在中国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部分迁居中国的俄罗斯人与周边民族长期通婚,其族群和民族文化逐渐稳定,形成了中国俄罗斯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俄罗斯族的人口数为15069人,俄罗斯族大多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该地区俄罗斯人口约有一万四千余人,占中国俄罗斯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其余人口散居在东北地区黑龙江北部地区和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
从现状来看,中国俄罗斯族的语言使用状况较为复杂,新疆地区的俄罗斯族受周边民族的影响,大部分已转用其他民族语,如汉语、蒙古语、哈萨克语。东北地区的俄罗斯族基本已经转用汉语,而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地区的俄罗斯族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同其他民族交流时,他们会使用汉语;而同本民族人交流时,他们大多会使用俄语。中国俄罗斯族同俄罗斯联邦的俄罗斯人一样,信仰基督东正教。中国俄罗斯族主要信仰东正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受周边民族的影响,中国俄罗斯人的宗教信仰开始有多元化信仰的发展趋势,有的人开始改信其他宗教,也有人成为无宗教信仰者。
中国俄罗斯族的民族节日与东正教密切相关,有纪念耶稣降生的圣诞节、主显节、复活节、降灵节、报喜节、洗礼节、谢肉节、主领洗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例外均来源于东正教的宗教节日。
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其外貌特征与民族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俄罗斯的民族风俗中,既有继承自本民族的传统民俗,也有吸收借鉴糅合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成分。
俄罗斯族人名一般较长,除了本名之外,还会缀加父亲名和姓。俄罗斯族女子结婚之后大都会随夫姓。俄罗斯族称呼年长的人一般会用尊称,而称呼同龄人或者较自己年轻的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
俄罗斯族人性情开朗,说话幽默,民族自尊心较强,接人待客,讲究礼节。俄罗斯族人对熟识的人见面时要问好,说“您好”“早上好”“白天好”“晚安”等。节日前夕见面时要说“预祝节日愉快”,如遇重大节日,有的还有互相写信或互相致贺电的习惯。接吻、鞠躬、握手等礼节最为普遍。亲人或好友久别重逢的要拥抱一起,双方互吻面颊。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时男子要弯腰吻女子的右手背。长辈和晚辈相见,一般是长辈吻晚辈的面颊三次,先右后左,再回到右,以表示疼爱。也有的长辈为了表示对晚辈的疼爱和赞许,吻额头一次。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二次。女子之间好友相遇时,一般是拥抱,有时也互吻。男子之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离时,要行握手礼,一般下级或晚辈不宜先伸手。男子遇到女子时,要等女子先伸手才能与之握手。对初次见面的妇女,只行鞠躬礼。
到俄罗斯族人家中作客或办事,进屋要敲门,得到允许才能入内,进屋要脱帽,坐在主人让给的位子上,不能坐床,坐床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来客不得随便吸烟,吸烟须经主人同意。俄罗斯人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着友谊和善意。来客须用刀子切下一块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方可进屋。这种礼节从前只用于迎接贵宾和新娘,现在也用于一般社交场合。
受宗教和民族礼俗的影响,俄罗斯族有许多民族禁忌来源于宗教。俄罗斯族人十分忌讳“13”和“星期五”。俄罗斯人请客时从不请13个客人,结婚时也要避开每月的13日,家庭一般不会选择在星期五举行较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此外,俄罗斯族人忌讳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象征着不忠诚;喜欢蓝色礼品,认为蓝色代表着友谊。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360百科
2.《民族知识丛书:俄罗斯族》,邓波,民族出版社,1986年.
3.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