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蒙医 > 基础知识  > 详细页面

蒙医特色疗法 蒙医正骨疗法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唐丽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9日 浏览量:

  蒙医正骨疗法是以蒙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手法整复为主并辅以蒙药治疗,对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病症的进行治疗的方法,是蒙医历代正骨医学家们长期积累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治疗方法,并逐步发展为蒙医骨伤科医疗,在传统蒙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骨”一词蒙语称之为“巴里雅”,是在蒙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生理解剖知识和创伤治疗的经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蒙古民族特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长期积累了丰富的对牲畜、野兽和人的生理解剖结构知识,以及各种放牧、狩猎等过程发生的外伤事故,决定了其客观要求人们不断摸索克服这些外伤的方法,逐渐发明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创伤治疗的方法,这些诊治技巧经验在民间中广泛应用,形成一些以家族为主的骨伤治疗正骨世家,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适合蒙古民族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地区地理特色的多种骨科创伤诊治方法和技巧。

  蒙医正骨疗法以人体三根协调为基础,重视人体生理功能的内在作用,注意保存和维护人体骨骼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器官的自愈能力。蒙医正骨疗法在不增加伤情、不妨碍肢体活动的前提下治疗骨折和脱臼等,固定骨折或脱臼后,可以再不影响固定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具有方法简炼,器械简单,但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特点。蒙医正骨疗法的治疗原则为,以辩证施治为基础,施行局部与整体并重、内损与外伤兼顾、固定与活动结合的治疗。蒙医认为,骨骼是人体的支架,骨折或脱臼后,支架作用丧失,活动功能也丧失,故在治疗上不仅要整复骨折或脱臼,恢复其完整性和支架作用,还要调整机体的病理变化,内损与外伤兼治,不可认为已结合断骨、使脱臼复位即可,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之恢复健康。蒙医正骨疗法分为整复、固定、护理和功能锻炼等步骤。治疗中对各个环节均需重视,否则某一环节处理不当会影响愈合,甚至会导致关节丧失功能或骨折不愈合症。

  整复是指蒙医运用各种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或脱臼端准确地复位,治疗骨折或脱臼等必须首先复位,使断骨接合或关节复位,恢复人体骨骼为支架、关节为枢纽、肌肉筋腱为动力的状态。及时准确地复位给固定创造条件,使损伤迅速愈合,功能顺利恢复。若整复不当,可能会残留遗患或畸形,因此整复准确与否至关重要。因骨折或创伤类型不同,整复手法不尽相同,蒙医多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复合创伤端。早期复位较为理想,损伤数小时内,最宜整复,若延迟至损伤后1-2天或更久,则可能影响愈合效果。手法整复时,对诊断不清的疼痛患者、年老体弱与孕妇、患有严重内科病症者需慎重施术,对骨质疏松、骨结核、肌腱完全断离者等禁用手法复位。固定是强化骨伤整复效果的重要步骤和手段,是骨伤愈合的基础。蒙医依据人体运动学原理,从机体生理功能出发,利用器械的应力效应和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内在动力,使骨折愈合,恢复功能。常用的固定矫形器械和支架,如凸面青铜镜或银杯、圆形银镘、蛇蛋花宝石、夹板、压垫、缚带、沙袋、绷带等。因各部位的骨折类型及骨骼、关节形状有别,活动范围不同,骨折、脱位的性质不同,移位方向和损伤的轻重各异,因此蒙医固定的方法也各有区别。功能锻炼对提高关节的活动能力,加速肢体的功能恢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患者体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矫正残余移位,加速骨折愈合,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蒙医依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自主活动功能锻炼(包括局部功能锻炼和全身功能锻炼)和被动活动锻炼(包括按摩疗法和活动关节疗法等)多种方法对创伤骨与关节进行功能恢复治疗,取得骨伤愈合与功能复原的双效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