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民族都非常重视饮食养生保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恰当饮食,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合理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实,增强体质。正如《黄帝内经》指出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谓“药食同源”,某些食物与药物一样,还有预防疾病的作用。所以,饮食养生保健得到了每一个民族的重视。
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医药体系——壮医药。并且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很多具有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饮食养生保健方法。
壮族人民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壮族人民勤劳智慧,谷物类、果类、蔬菜类特别丰富,平时饮食基本上以稻米、玉米为主食,红薯、豆类为辅食,饭后加以果类,形成了以素淡之物为主,不喜欢厚重之味的有益于健康的饮食习惯。
每逢三月三壮药萌发之时,壮民常采香枫叶、黄姜等植物的根茎或华业蒸五色糯米饭吃,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服用枫叶汁能使人“止泻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常年”,还说用枫叶煮成的黑糯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壮族家家户户都把新鲜的菖蒲、佩兰、青蒿、艾叶草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或放置房中,并盛饮雄黄酒、菖蒲酒,壮族人民认为用这些方法能祛邪避瘴,并能祛湿毒,保平安。
藏医养生学是从藏医学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是藏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养生学注重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一年分春季、热季、夏季、秋季、冬季、严冬六季。藏医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和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发育和健康,提出人的饮食必须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进行有规律的调剂,则有利于健康长寿。春季要注意防寒、防暖,抵御各种传染病对肌体的侵袭,多食姜、蒜、葱、辣椒等辛温发散的食品;热季大约在4-5月份,要食用牛肉、蜂蜜、大麦,注意遮阳,常洗冷水澡;要喝淡酒,穿薄衣;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宜食用清奶和易消化的食物;秋季饮食可进甜苦涩二味。
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涯中,经常要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正是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让蒙古族人民总结出许多应对性的食疗养生经验。蒙古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蒙古秘史》中有记载,诸如奶食、肉食、骨汤之类,只要食用适当,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蒙医饮食中的酸马奶就是一种非常有益身体健康的保健饮品,酸马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据研究,酸马奶对高血压、冠心病、瘫痪、肺结核、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结肠炎、肠结核、糖尿病等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非常明显。奶茶是蒙古族最喜欢的传统饮品,牧民喝奶茶是还要吃些炒米、黄油、奶豆腐和手扒肉,这样既能温暖肚腹,地域寒冷的侵袭,又能够帮助消化肉食,还能补充因吃不到蔬菜而缺少的 维生素。
参考资料:道客巴巴,《我国少数民族饮食养生概要》,2017年11月15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