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蒙古族 > 风俗习惯  > 详细页面

蒙古族丧葬习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2月20日 阅读量:

  蒙古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丧葬仪式,而且体现着他们尊重自然的特性,重生轻葬。一般都在庄严肃静的氛围中安顿逝者。仪式比较纯朴、节俭。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云:“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逝后不再占用任何资源,回归自然。这是对草原的无私敬重,也是面对生命规律较为豁达的理性表现。

  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根据环境不同,自然也有受其他民族影响的成分,在原始萨满教观念根基之上,还不同程度地受到藏传佛教影响。新时期以来,文明化程度和程序简化愈发明显。现在,即便牧区腹地蒙古族在故里也只实行土葬或火葬两种形式,野葬形式早已经成为传说;定居城镇者,自然只能选择火葬形式;半农半牧或纯农区者则间乎两者之间。总之,蒙古族丧葬习俗原本就相对简朴,如今更讲究其真诚心念的仪式感。

  依照传统,一般老人病逝后7个时辰内,不移动,用白色哈达虚掩其面孔,静候以乞回生。认定确无转机之后,才着手准备安葬事宜。由亲属或邻里长者操办,点上芸香,给逝者剪发、净身,穿戴新衣,然后将遗体连同逝者生前所用贴身之物一起纳入坐棺或卧棺之中,请教行家或喇嘛,择适当之时辰,入土安葬。有的地方给亡人穿蓝裤、白布衫。蒙古民族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不许伸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留衣服,多赠给为逝者穿衣之人。

  出殡时不能将遗体从门抬出,要把蒙古包的“哈那”掀开运出,如是房屋,则走窗户。所以,平日里小孩子不许跳窗户,孩子跳窗户还要跳回来,再从门走。逝者若是老人,墓址应已自己选好。在墓穴南侧壁挖方行坑,点朱拉(酥油灯),意即驱散黑暗。挖墓坑时,可能还有不少讲究,即便其他相邻民族不明就里的说道,也不敢有所违之。墓坑挖好后,用锹铲平,不留足迹。在放棺材之前,墓坑中放置斧头、镰刀之类,意即防止鬼魂侵占墓穴。若卧棺,棺材面与墓穴面平齐,以示不压人头之意。过去有些地区认为,若把其头部放置墓穴面以下,子女将被人欺负,难有抬头之日。堆坟时耍从东西两侧远处取土。若从南面取土就等于逝者进出的道被挖了,从北面取土意味挖了逝者住房的支柱,这对活着的人不利。埋葬完毕,从供品中取出一部分烧给逝者,其余分给送葬者。坟堆的上头埋上用树枝栓以白布做的嘛呢旗(幡樟)。

  有的地方,安葬归来时,距牲畜停歇稍远一点的地方,点燃两三堆火,让参与安葬的人们从火堆中间穿过,还让他们在火堆上烤一会儿手,之后又在洗脸盆里洗手。扣翻灵车,上面堆木柴,将车和木柴一同烧掉。这样的净身、净手仪式是蒙古人从古代便传下来的。在古代,逝者亲戚及其参与的人们都要举行用火净身净手,驱除秽物。为此,他们点燃两堆火,火跟前插两把剑,用拴牲畜的长绳连接两把剑,在长绳上挂彩绸。所有的人、牲畜、蒙古包、车都要穿过带有彩绸的长绳索底下、两堆火之间。两个妇女从两边过来,边洒水,边念经。包括逝者留下的被褥、衣服等都要经过两堆火之间进行净化。

  葬礼结束后,在牧区,为亲友们摆殡席。城里一般举行追悼会,以缅怀逝者,寄托哀思。

  殡席,蒙古语称之的“宝音”(福宴),乡亲们都来吃“宝音”饭。多数人家宰杀牲畜,做“都胡瓦”(肉粥),如果逝者生前遗嘱不杀生的做“阿木斯”(奶油稀饭),“宝音”饭需准备充足,能剩下为好。但剩饭不能留家过夜,当天须分给乡亲们。“宝音”宴上忌醉酒打架。

  百日内家中不办婚嫁喜事。男子不剃头,不饮酒,不参加歌舞娱乐,遇宾客不寒喧。妇女不去墓地,不可戴耳环首饰,不穿色彩鲜艳的衣装,以示哀悼。

  葬后逢七祭祀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最后一个“七”。百天还要祭祀。另外,对长者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还需烧供品以祭祀。蒙古民族不烧纸,是烧些逝者生前喜用食物,或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逝者祈福。

参考资料:

    1.wed114结婚网

  2.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