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九郡是秦朝时期与其他民族接壤的九个郡。从西到东依次是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和辽东郡。
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长期以来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战国后期,匈奴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进行袭扰和掠夺。当时,秦、赵、燕与匈奴为邻,经常发生战争。由于各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在北边修长城并派军队戍守。秦统一后,匈奴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
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秦始皇于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征伐。战斗进行得很顺利,公元前215年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并在这个地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进一步巩固这里的统治,秦始皇于公元前211年迁三万多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并在当地设立郡县。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抢掠,而且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在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朝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北方九郡以及长城成为抵抗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线。
参考资料: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