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即很久以前,桂西一带的彝寨,天黑沉沉的,不见下雨不。见太阳,持续好几个月,草木干枯,河水断流,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又染上疾病,逃的逃,死的死。在绝望之中,李家兄弟想出个办法,拿来两根木头做成磨秋,兄弟俩坐上磨秋到天上说情.兄弟俩打了十五个昼夜的磨秋,老天爷被说服了,突然刮起大风,下起磨秋大雨,雨后天晴,阳光普照大地,庄稼返青,人们得救,大家欢天喜地要给李家兄弟庆功,谁知兄弟俩受雨淋后得重病而去世,人们为了纪念李家兄弟,姆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打磨秋,以示悼念,云南地区又称磨担秋。
昆明及楚雄的彝族在春节期间必打磨担秋,磨担秋还是择偶手段,通常是男女各一头,互相打秋取悦。打秋者时,女的在地面换人,动作灵敏,姿势优美,而男的要在秋杆上升到最高处纵跳撑上,称之“拿秋”。以显其勇敢矫健之气,上杆后还有踢腿伸腰以助旋转及各种惊险动作,如骑秋、滚翻、吸烟筒等.比赛的距离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间。火绳用一根长约3米左右的藤条拧成,在膝条的中段绑上浇有菜油、松油、煤油或香油的布条和棉纱后点燃。在场内两端划上起跑与终点站,比赛者站在起跑线后,手执招烧的火绳,待号令一发,双手握住火绳的两头象单人跳绳一样,摇荡火绳,直线跳跃着前进,最先到达终场者为胜。持火绳跑步和走跑都判为犯规,不计比赛成绩。五六十人集体比赛或表演,更是饶有情趣.这时,比赛场内宛若火的海洋,闪动的火花犹如一丛丛盛开的映山红,整个场而充满了热烈向上的气氛。 1983 年第二届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四川大凉山的五位彝族青年表演了跳火绳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受到大家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