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村落一般建在有松林的半山缓坡地带,通常二三十户为一村,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住房多为木结构,墙壁用直径12厘米左右圆木重叠垛成,木板铺成人字形双斜面屋顶,屋顶木板可拉动的两块又称“滑板”,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根大方柱,叫“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这种住宅当地俗称“木楞房”或“木垒子”。
房屋一般分为二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屋内设火塘(俗称“锅庄”),周围是卧铺,后方安有神龛(称“宗巴拉”)。这里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人们在这里烤火、做饭和睡觉,也在这里进行宗教祭祀和接待客人。室外悬挂牛羊角或老鹰头颅,用以避邪和祝愿牲畜兴旺。兰坪、丽江等地的普米族富人,也仿效白族民居式样建成砖木结构的大院瓦房。以氏族和宗支聚族而居的普米族村落多分布于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半山缓坡地带民居建筑。通常20-30户为一村。民居建筑上各家自成一宽敞的四合院落,院门向东。住房多为“木楞房”。院门正对面为一幢平房,称正房,是院落的主要建筑,一般呈长方形,坐西向东。其屋架为“人”字形,木板覆顶,上压石块。正房堂屋四壁全由圆木上下衔接而成。堂屋左、右、后三方,按传统建筑习惯,一般都建有侧室,常用土墙合围,形成左、右两个侧室和后室,作为贮藏室,有时兼作产妇生小孩和停放尸体用。堂屋是全家活动的中心,靠门右上方装地板、设火塘,火塘后安有锅庄石及神龛。锅庄原是指火塘中架铁锅的三块石头,后大多改用铁三角架。三脚架可以世代相传,是家里的贵重器物,越大越显得家庭富裕。近代所说的锅庄,是指下火塘前一块带有宗教色彩的石头,人们需要时常向它上供,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火塘两侧设卧铺,分左男右女两边,互不逾越。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盛饭菜。堂屋也是宗教祭祀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普米族方匹房的建筑形式和房内的摆设基本和木楞房一样,只是在盖方时用厚而长的方匹堆架成墙。而无论时木楞房和方匹房,只要在房前加上一道小厦,就成了带厦的房子。即可以供家人乘凉休憩,也可以堆放东西。普米族的房子有时也可以设计成三间居室,一间为主人居室,一间为厨房,一间为女子居室。这种三间一排的房子好处是花费少,利用率高,许多人都喜盖这种房子。普米族盖房子时无论是谁家盖,家族内都会全力协作。
随着普米族人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兰坪金顶镇上高坪普米族地区、维西永春乡普米族地区、宁蒗永宁乡等普米族地区已盖了不少青瓦房,甚至有不少普米风格的西式楼房。
参考资料:
1.《普米族民居》,云南少数民族网,2012年11月14日。
2.《普米族传统民居:木楞房》,中国民族新闻网,2009年12月11日。
3.《普米族住房习俗》,中国民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