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房屋建筑一般有两种形式,即落地房和掌楼房。
落地房建盖方法比较简单,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做柱梁,屋面一般是45度角的斜坡,盖上茅草,四周用木板竹蔑笆或芦苇围起来作樯。居于哀牢山间较偏僻地带的新平、镇沅等县的拉祜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有的还过着 “以叶构棚,无定居”的生活,即在哪里种地,就在哪里搭棚居住。“窝棚”的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三角落地棚”,一种是“四角落地棚”。“三角落地棚”一般用上端带杈的木杆搭成一个三角支架作为基架,然后再加二、三十根辅助木,木架上部及周围用杂草、树叶覆盖,向阳方向开一道小门;“四角落地棚”则用9棵上端带杈的树为柱,成三排栽于平整的地面,中间三根要比其它高,再搭上无数根横梁,成两坡形,横梁上绑上无数根树条,然后盖上树叶、茅草等,四周再用成千棵小树条编扎起来,再糊上泥巴或鲜牛粪,这种“四角落地棚”要比“三角落地棚”宽敞、温暖。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处在半定居状态的金平县拉祜族的房屋,一种为固定式的落地房,一种为临时架设在田地上的叫“哈布耶”,有的利用天然石洞为屋,房屋结构高不超过三米,面积很小,长四米至五米半,宽三米至五米,每幢房屋能容纳数人至十五六人,用细树枝和竹子作四壁,条件好的将树干劈成木板作壁,屋顶用竹叶、草和芭蕉叶,但以竹叶为主。此外,有少数地区的拉祜族,建盖伞片房屋,这种形式的房屋比较低矮,最高不超过三米,树木和竹子是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整间房子除供人进出的竹棚门和一个水洞外,四周都用石块垒砌得十分严密。受汉族、彝族影响较深的拉祜族地区,常常采用土掌房或竹木结构的低矮草房。
掌楼房主要建盖在与傣族邻居的拉祜族地区,因受傣族文化的影响,房屋也摹仿傣族的竹楼形式,如勐海县拉祜族的房屋,一般分两层,上层住人,有的楼下一分为三,即关牲畜、堆柴火、舂碓房,楼上一般用木板隔成两个住室,前室中央设火塘,作饮食会客之用,后室作寝室,有的小型楼房由于面积较窄,不隔间,成一通间,起居饮食都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不断发展,生活逐步改善,许多拉祜族地区房屋建筑逐渐向砖木结构、砖瓦结构方向发展,住房宽敞、明亮、舒适。澜沧县战马坡、勐宾、松山林村等,大地震后重建家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都盖起了砖木结构的大瓦房,用茅草建盖房屋的人家少了。各个乡村的公房,过去大多是茅草房,现在都建起了结实宽敞的砖瓦结构楼房,县城的建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那些低矮的土木结构房,已为高楼所代替。
参考资料:拉祜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第271、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