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贺华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李殿龙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7日 浏览量:

  昌黎地秧歌,是碣石山下、渤海岸边土生土长、独具特色的一支艺术奇葩,久负盛名,有上千年历史,为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种之一。2006年,昌黎地秧歌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民间舞蹈秧歌类节目中位居首位。2008年,秧歌老艺人周贺华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地秧歌传承人。​

  1940年10月14日(旧历九月十四),周贺华出生在昌黎城关谷宋庄(今昌黎镇二街)。如果说昌黎是远近闻名的地秧歌之乡,那么,二街就是名副其实的“秧歌窝”。自清末民初以来,二街属地的谷宋庄、新店一带秧歌活动非常红火,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乎人人都能哼几句秧歌点儿,扭上那么几步。曾经涌现出孙殿奎、马成玉、张老六、周老(艺名)等不少著名秧歌艺人。他们表演的秧歌在昌黎城乡以至关内关外颇有名气,很受观众欢迎。从周贺华家来说,他的远房伯父周国宝是昌黎地秧歌著名丑角,以扮演出子秧歌《跑驴》中赶驴农夫扬名。贺华的父亲爱打鼓,时常在秧歌场上助兴,一显身手。他老爹(二叔)爱扭,一有秧歌就上场,还挺出彩。他大哥手巧,喜好音乐,用秫秸作个笛子,就能吹出迷人的秧歌点儿。周贺华在家排行老二,长得端庄灵秀,父母喜爱地叫他“二宝”(现已成为他的秧歌艺名)。所以,贺华是从六、七岁开始,受家庭和社会的熏陶,在哥哥的秫秸笛声中步入秧歌天地的。

  起初,他只是在家扭,之后就在学校和街头上扭。十岁出头便开始去二街俱乐部参加文艺活动。当时别看他年纪小,热情却蛮高,有眼力劲,勤快懂事。为此,二街的干部和群众都很喜欢他。秧歌场上,他很有心数,注意观察大人和伙伴们的动作,暗暗揣摩,学习模仿,为自己所用。所以,他对秧歌舞动的扇花、招式掌握很快,现出才艺头角。不久,便开始在《跑驴》和《扑蝶》这样传统的秧歌出子节目中扮演角色。

  1954年,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全国兴起民间舞蹈热。周贺华和曹玉霞、田桂珍、周淑兰、周桂芬、郭桂英、鲁美菊、张立正等8人被有关部门推荐到河北省文化学院艺术系接受舞蹈培训。在那里,他们专门排演经过改编新创的传统地秧歌《扑蝶》(儿童舞蹈)。《扑蝶》的演出场面,由学院的专业舞蹈教师黄济世(后调入河北省群艺馆,民间舞蹈专家,被称为河北“秧歌魂”,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编排确定。而动作表情则由张谦(昌黎城关二街著名秧歌艺人,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地秧歌《跑驴》中农夫扮演者,时为省艺校受聘教师)传授。当时,周贺华扮演《扑蝶》中领舞的小男孩。为了把这个节目演好,仅不到一分钟的出场就排练了长达3 个月时间。可谓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经过了精雕细刻。业余时间里,15岁的贺华还几次约上他的伙伴,跑到野外去逮真蝴蝶,用心体验节目中的角色。排练结束后,,昌黎地秧歌《扑蝶》、《跑驴》、《踞缸》连同抚宁的太平鼓、沧州的落子、舞狮子、荷花灯等节目一起在全省进行了长达几个月时间的巡回演出,《扑蝶》受到一致好评,贺华所扮扑蝶男童天真活泼,很生活化,非常受人喜爱。同时,他对所扮角色的把握也越加成熟。时至今日,《扑蝶》这个节目演出了长达半个世纪,已成为昌黎地秧歌的经典节目。

  从省艺校回来后,贺华的秧歌艺术活动更多了。逢年过节喜庆日子扭,慰问党政机关、烈军属扭,在各种会议专场文艺晚会上扭。足迹遍布城乡街道、广场和舞台。在扮演的角色上,他扭妞扭丑扭,但以扭丑为主。除了扭大秧歌,他还学演了《跑驴》、《踞缸》、《摸杆》等传统出子秧歌,以及《老鹰捉小鸡》、《拿蝈蝈(三秋图之一)》、《东郭先生和狼》、《半夜鸡叫》等新编节目,从秧歌各个行当独特的扇花、身段、步法到对每一个出子剧情和角色的理解,均受到了二街著名秧歌艺人周国宝、张谦手把手的言教身带真传。通过数次的秧歌演出磨练,正値韶华之年的贺华,对秧歌表演技艺的掌握日有长进。秧歌场上,他扮相青春活泼,动作舒展大方,优美到位,着人喜欢,在昌黎老百姓中渐渐引起关注,渐渐有了名气。他身为农民,在生产队是个好社员,当过20年的生产队长,接着又在大队干了18年。建立家庭后,家庭生活负担也比较重。这一切,他都默默扛着,承受着。但是,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坎坷,工作上有多大压力,扭秧歌这唯一所爱,就像一团火,多年来时时在他心头炙热燃烧。只要哪儿办秧歌,哪儿需要他,都必到场去扭,二话没有。

  1959年7月,昌黎县成立文工团,他被调入,开始了专业演艺生涯,直到1962年文工团解散。期间,主要是扭秧歌,除《跑驴》、《扑蝶》、《踞缸》等传统节目外,还排练参演了《春到茶山》、《抢亲》等新的舞蹈节目。而这,使他由一直在街头上、村庄里扭,又积累了不少舞台演出的经验。令他难忘的是,到文工团后,县有关部门多次下乡组织挖掘昌黎的民间艺术,从而使他大开眼界,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许多风格各异的秧歌表演艺术家。如曾于1957年出席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参演《欢乐大秧歌》获优秀奖的秦焕(著名文)、伦宝善(著名丑角)及有昌黎秧歌“南霸天”之称的魏春山等。他抓住各种机会,虚心靠前向前辈学习请教,借鉴他们各自的表演特长,受益匪浅。

  周贺华作为昌黎周派秧歌的正宗传人,成功地掌握了伯父周国宝丰富多变的扇花,表演中独特的时间差和节奏差,以及快慢刚柔并现的动律。活灵活现地塑造了《跑驴》中与新媳妇喜回娘家之赶驴者的形象。此外,他对昌黎张派、卢派秧歌的表演艺术也多有借鉴与继承。尤其对张派秧歌的特点,特别是几个绝活深有了解,很是喜爱,孜孜以求。所以,观看周贺华的秧歌表演,从形体神态到动作风格,展现着昌黎几派秧歌的特征和多名秧歌角之优长。这是他在长期的秧歌活动实践中博采众长,兼蓄并顾所致。目前,他的秧歌炉火纯青,尤其是表演《跑驴》等几个出子秧歌,在昌黎堪称一绝,令人百看不厌。

  在60余载漫长的秧歌艺术生涯中,周贺华一步一步地加深了对秧歌真谛的体味和认识。用他的话说:“秧歌是大众的艺术,老百姓喜爱它。给我带来了健康和快乐。听到喇叭锣鼓点儿一响,不扭就浑身不舒服”。不难看出,秧歌早已融入贺华的整个身心,与他的生命紧紧紧紧相连,结为一体。

  这么多年以来,周贺华数次随队参加了市、省、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各类舞蹈演出、比赛和交流活动,获得诸多奖项。为昌黎争得荣誉。他多次参加县文化局举办的秧歌培训班,作示范表演,传授秧歌技艺,为培育一代秧歌新人,为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发展、改革创新不辞辛苦,努力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他两次受到昌黎县政府通令嘉奖,被评为县级地秧歌艺术家。他现任昌黎县舞蹈家协会理事,昌黎地秧歌协会副主席。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他曾多次接受省、市、中央电视台及其它新闻媒体的采访和节目录制。其秧歌艺术生涯和表演技艺不时见诸报端和荧屏。前不久,周贺华的地秧歌表演艺术被县文化局录制成光盘,作为昌黎地秧歌教学资料永久保留收藏。周贺华,已成为昌黎地秧歌的形象大使和对外艺术交流的名片。

  如今,周贺华已步入了古稀之年。然而,他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对秧歌的钟情依旧,不减当年,而且似乎更近一层。他每天都要拿起扇子,在自家院内扭上一扭,每次不少于一刻钟。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秧歌艺术没有止境。别看我这么大岁数,扭了一辈子,还得研究探讨。我看到,每当县里、市里有什么演出活动,他仍然是有呼必到,不推不退。欢欢喜喜,全心投入。另外,十几年了,每缝周六、周日,他总是骑上自行车,从城西南的住地谷宋庄来到小东山文化广场,参加那里的群众秧歌活动。场子上,他总是走在队伍最前面,当“秧歌头儿”,带领大伙扭。小东山文化广场,就是他的秧歌活动基地。在那儿,他尽情地扭舞,愉悦身心,也时时热心地为新人辅导和传授地秧歌技艺。他平易近人,和众联群,不争名争利。为此,与他结伴配搭档的很多。观众呼声颇高。成了秧歌场上的“魂”。如果那一天因事未到,场上场外总有人问:“贺华怎没来?”

  周贺华,昌黎地秧歌传承人,舞姿翩跹六十载,一路走来,送给人们太多的快乐与开心,可敬可赞。

分类:秧歌(昌黎地秧歌)

参考资料:新浪博客、百度百科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