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先民原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父系家族成员组成部落的形式群体居住。明清以来,随着土族逐步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居住习惯变为以部落为中心,聚族居住在河流两岸适宜农业耕种的地方,并形成了许多定居的土族村落。在农业耕作的同时,土族还圈养大批羊、马、牛。互助和天祝土族的村落称为“阿寅勒”。“阿寅勒”最初的意思是户,是由土族先民从集体游牧转变为个体游牧而形成的。后来由于自身不断繁衍,“阿寅勒”失去了户的意义,变成群体意义的村庄。不同地区对村庄的叫法不同,如三川土族将村落叫做“依么”。
土族传统民居 刘军供图
土族建筑文化极具特点。一般各家都有庭院,土语叫“日麻”。庭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正中有一圆槺,用来栓牲口,圆槺中间竖着麻尼旗杆。房屋建筑多为平房,系土木结构。房子平顶可储放粮草。门框、门楣、扎口板、柱头等都雕刻有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各种花纹图案,不着色,美观大方。房屋布局一般是三间房为一组。正房建在与大门相对的位置,院落如果坐北向南,则北房为主房,院落如果坐南向北,则南房为主房。东房一般为厨房,与厨房相连的房即与锅台连炕的房常为客房。土族家庭中,长辈或长房一般住正房,未婚青年男子与已婚者另居。
青海同仁郭麻日土族特色民居 老铁供图
主房多用来供神,中堂摆一堆大红面柜,上置吉祥箭、佛龛或其他供器。厨房锅灶或案板上方为灶神之位。屋内陈设家居有衣柜、货架、面柜、沙炕、木板炕、打泥炕。有一种俗称“锅台连炕”的打泥炕,土语称“秃光”,是一种与锅台连在一起的土炕。土族人把厨房设在东房,锅台筑在居中的一间里,紧挨锅台(忌坐西向东)后面的一间房里盘上打泥炕。在灶与炕之间砌一堵矮土墙,叫“拦炕”,烟道经过炕下后才能通往烟囱。平时做饭、烧水时,余热可使土炕变得暖烘烘的,可谓一举两得。平时,炕上不铺毡,上炕不脱鞋,一家老小都坐在炕上吃饭、休息。如果有客人来,则要铺上毡让客人坐在上方。
参考资料:张生寅,胡芳,杨军编著《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土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