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鄂伦春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鄂伦春族游戏竞技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吴雅芝 2017年09月19日 阅读量:

    狩猎技术是鄂伦春人生存的必备条件,为了让孩子从小就能掌握一些狩猎知识和技能,他们用桦树皮和动物皮毛剪出各种飞禽走兽的模型,让孩子识别,类似于现在的“看图识字”。鄂伦春语称其为“阿尼哈”,意为剪成的玩具。在识别图形的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捕捉动物的模拟训练。对于猎人来说,视觉和听觉是至关重要的,其能力包括从微弱的声音中辨别出是什么动物在什么地方活动;根据动物的足迹和粪便识别动物并且判断所留痕迹的时间和与动物之间的距离等。“包利克坦”(装盲人)和“萨夫克坦”(辨别或识别)就是两种锻炼孩子视觉和听觉能力的古老而又有趣的游戏。“包利克坦”是一个人遮住双眼,凭听觉来判断其他人的方位,还要抓住一个人并说出被抓住的人是谁。“萨夫克坦”是一个人在暗处进行伪装,然后突然跑到亮处做怪动作或者发出怪声,看其他人谁能准确地辨别出他是谁。

鄂伦春族颈力比赛   吴雅芝摄影

  “阿尼汉特”,意为过家家。用各种布头、兽皮、禽羽、鱼骨和草,做成大小不一的人偶和猎马、猎狗等,两人或多人参加游戏。用木棍、树枝搭盖“仙人柱”,并按习惯布置房间,安排好人偶的辈分关系,由长者为每个人安排不同的劳动任务,诸如打猎、捕鱼、放马、采集或者其它家务,每个人都必须听从指挥。这个游戏反映的就是家庭公社时期的生活场景,其目的是培养孩子热爱生活,懂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俭持家的重要性。

  狍子前腿膝盖上的髌骨,鄂伦春语称为“阿尤汗”,俗称“嘎拉哈”。玩嘎拉哈是鄂伦春人重要的游戏形式,不仅儿童玩,大人也玩。玩法很多,最普遍的玩法是抓“阿尤汗”。缝一个小布口袋,里面装草籽或细沙,将“阿尤汗”撒在炕上或桌面上,用一只手将小布口袋抛起的同时抓起相同面的“阿尤汗”,待小布口袋落下时再用同一只手接住。抓到两个面相同的“阿尤汗”记一分,三个记十分,四个记四十分,抓满100分进行“搬珍”,也就是按照顺序进行翻面。翻面时也是先将小布口袋抛起,然后用同一只手迅速翻动,小布口袋落下时再接住。接不住,游戏失败。

 

鄂伦春族打布鲁。方征摄于新生乡,2013年8月

  还有一种棋类游戏,谓之围猎棋,用桦树皮做棋盘,削木为棋子。24个小棋子代表猎人,2个大棋子代表猛兽。对弈时,持大棋者将子布于棋盘两端交叉处,持小棋者先在棋盘中9个交叉点布入9子,按规则持大棋者先走,跳一格便可吃掉对方一子。持小棋者可根据需要继续布入剩余棋子,若小棋子把格占住,大棋子只能一步一格的移动,就吃不到小棋子了。小棋子将大棋子围得寸步难行则持小棋者获胜。小棋子被大棋子吃的所剩无几,无力包围大棋子则持大棋者获胜。 

  鄂伦春族特别喜欢体育活动,每当狩猎闲暇的时候,便会开展各项体育比赛活动。两三个人在一块平地上,拿出一根皮绳就可以进行跳绳比赛;在河边捡起石头就可以进行投掷比赛;跳到河里又可以进行游泳比赛。他们也很乐于进行力的较量,摔跤,鄂伦春语称“娟滴任”,这是猎人们普遍喜爱的一项运动,常胜者会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姑娘的青睐。还有一种较力比赛,鄂伦春语称“谭滴任”,俗称“拽棍”。两人相对坐在地上,双手紧握一根约半米长的木棍,双脚平伸双足相抵。比赛开始,双方拼力拽拉木棍,将对方拉起来为胜。

鄂伦春族拽棍比赛  吴雅芝摄影

有一些体育比赛是为了适应狩猎生产或者说提高生产能力而形成的。早期没有交通工具的时候,狩猎者的奔跑速度是能否猎获的重要因素。为了把腿脚锻炼得更加灵活、跑得速度更快,赛跑便成了不可缺少的体育项目。赛跑,鄂伦春语称“吐善滴任”,形式较多,有长跑、短跑、负重跑、单腿跳跑和绑缚双腿蹦跳跑等。翻山越岭、过塔头、跨河沟,需要猎手具有相当的跳跃能力,跳高运动也成了必然的比赛。跳高,鄂伦春语称“干嘎利任”,主要 有跳跃横杆和撑杆跳跃大、小沟壑等形式。还有一种扛人运动,鄂伦春语称“括唠挖呜那任”,这是体力和耐力的较量。鄂伦春族在深山狩猎,寒冷的冬天,篝火一刻也不能熄灭,每天要扛许多烧柴,扛人比赛由此发展而来。一个人平躺在地上,另一个人将其扛起,绕“仙人柱”或篝火奔跑,速度快、时间久者取胜。

鄂伦春族狩猎   鄂伦春自治旗提供

  马匹传入以后,马匹成为鄂伦春族主要交通工具,赛马便成为重要的竞赛项目。每当春节、氏族大会、婚礼等集会和喜庆的日子,都要举行赛马活动。同样,划船、滑雪、射箭、射击都是为提高狩猎能力而产生的体育竞赛项目。

鄂伦春族赛马   鄂伦春自治旗提供

  鄂伦春族还有几种古老的球类运动,一种是用皮革包犴毛制成的柔软小球。用手当球拍两人或者多人对打。另一种是用同样方法制成的大球,可以当足球踢,也可以用手投掷。还有一种使用柳树菌(蹄形菌,俗称“老牛肝”)削成的圆球,鄂伦春语称为“播那天波汗”。两个人相距十几米,以此球击打对方,被击打者设法躲避,能用手接住来球或者准确地击准对方者获胜。

参考资料: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