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汉族 > 热门推荐  > 详细页面

汉族礼仪习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09月01日 阅读量: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汉族十分讲究礼节,礼俗可谓别具一格。

  汉族对龙凤的崇拜,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系列特殊的传统习俗。由于龙的形象威武严肃,象征个性的坚毅刚强,所以汉族民间喜以“龙”作为男性的命名;而凤的形象艳丽优美,象征女性的美貌温柔,民间又有喜以“凤”作为女性命名。此俗至今犹然,寄意“龙凤呈祥”。

  在相互交往中,古代汉族对于不同的对象均有相应的礼节,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种,称为“九拜”。后经演变,一般最常见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种。汉族在人文上有百行以孝为先,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凶拜,即不友好的拜见礼则相反。作揖,除拱手外,还要弯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长揖之分。高揖即双手高举,长揖除拱手高举外,还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礼。打拱和作揖往往连用,大约是古“九拜”中之“振动”演化而来。这种礼节无尊卑上下之分,为平辈之间常礼。在古代汉族民间,友人相遇也往往边说声“谢”,边打拱作揖相让,以示尊重。

  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此外还有只屈一膝的“奇拜”,清代颇为流行。

  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同时,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举手礼、注目礼、问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绝迹。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在尚农务本思想影响下,汉族社会的风土人情显现出一幅“男耕女织”的典型生活画面,其基调几乎数千年未曾改变,有转换也只是依二十四节气相向增减点缀色彩。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而对土地神崇拜的形式就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新中国成立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风俗礼仪。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宗主家风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共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共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在对色彩的崇尚上,汉族有尚红、贵黄、忌白之风俗。尚红,早在《礼记·檀弓上》就记载:“周人尚赤”。这种“尚赤”风情在汉族古代有诸多表现:中国古称“九州”,又别称“赤县神州”;“赤鸟”被视为瑞鸟,又被作为太阳的别称;纯洁善良之孝子被誉为“赤子”,忠心赤诚的高尚品德称为“赤心”;商、周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的主要原料铜,被誉为“赤金”。久而久之,本以火的颜色为“赤”,遂发展成泛指一般的红色。由于汉族把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美丽的象征,所以常把妇女的盛装称之为“红妆”,并以“红妆”代指美女;或把女性美丽的容貌称之为“红颜”,也指代美女;或把少妇的住房称为“红闺”;甚至盛装出游的男女也被称作“红男绿女”。不仅如此,汉族民间把红色作为革命的象征,历代农民起义中,有的称“赤眉军”,有的叫“红巾军”,还有“红袄军”“红灯照”等。在汉族民间习俗的贺庆寿、婚礼中,均要用红色来点缀环境,渲染气氛,如生小孩要在门上挂红布,贺寿的寿面要用红纸相扎,新娘要穿红衣,逢年过节送礼也要贴红纸,年节及喜庆送钱要用红纸包装,俗称“红纸包”。凡此种种俗称“红喜事”。

  汉族在尚红的同时又贵黄。《白虎通义·号篇》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色为五色中最高贵,代表中央,因此,汉族古代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皇帝穿的龙袍又称“黄袍”;祭祀时也要穿黄色的衣服以示隆重,庄严;不仅道教敬黄色,服黄色,而且佛教也认为黄色素雅、绝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装、建筑及其他装饰多用黄色,器皿多“鎏金”(即“涂金”)。汉族民间贵黄最典型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甚至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号。

  汉族认为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所以丧礼均用白色来表示肃穆哀悼。丧事又俗称“白喜事”。

  另外,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在汉人观念中,仍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过去,在宗法制度下,汉族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祭祀祖宗,烟火不断,被认为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无后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这种观念极大地影响着汉族古代的人口观,遂有“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说法。

  汉族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皇帝被奉为“天子”“君父”,人民被视为“子民”。在这种制度下的道德规范,认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对“孝”的最高要求。同时,一切人伦学说,都建立在“天命观”的哲学基础上,维护皇权统治及富贵尊卑一切秩序,都是天命的体现。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根据“天人相与”的神学观点,发挥孔孟儒家学说,总结出体现于人伦的“三纲”“五常”,成为古代汉族社会伦理道德和立法的重要基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