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仫佬族  > 详细页面

仫佬族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董晓柯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1日 浏览量:

  资料显示,宋开宝年间(968—976年),仫佬族教育已经得到普及,当时的学宫、书院(即官方培养科举人才的教学场所)在罗城县已建立。明代在乡村广泛设立社学。社学的教师称为社师,一般是挑选地方上有学行的长者担任。社学对于如何教儿童念书看书、作文、记文,培养儿童学习习惯以及每日活动安排等,都有具体规定。设立社学使仫佬族地区的子弟受到了教育。明朝统治者通过推行其文教政策,对仫佬族地区少数民族子弟实施教化,客观上促进了仫佬族地区教育文化的进步。

  私塾,是清代仫佬族子弟主要求学的地方。私塾分有初等和高等两种,即蒙馆和经馆。蒙馆是初等私塾,一般二三十户人家就设有一个,主要是为初学文化的儿童开设的。经馆是高一等的私塾,一般几个村才开一个,来读书的均为成年人,人数比蒙馆少,一个班多为十多人。所用的教材为《三字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幼学》等。先生教经馆学生重在讲解课本内容,教学生吟诗作对,写文章,应付科举考试。私塾的学习时间以一年一期。蒙馆学习期满次年可以再读,也可去读经馆。教师多是仫佬族中考取科举的人,也有壮族和汉族中考取科举的人。

  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左右,仫佬族地区的四把等地就纷纷开办了学堂,招收学生学习新学。教学的内容有国文、算术、艺术、体操、图画和修身等,尤以修身和国文两科最为重要。

  清代,仫佬族地区的各族青年学习汉文化非常热情。在历次科举考试中,仫佬族子弟考中举人、贡生等不乏其人。

  虽然仫佬族地区办有学校,但能入学读书的人毕竟有限,在学的多为富家子弟,多数人还是无法直接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在思想道德方面人们并不放松对子弟的教育,如利用民间故事、民歌为教材进行教育。一些古歌给人的教育很大,比如《朱买臣》,这首民歌就教育女子不要像朱买臣之妻那样嫌贫爱富,男人则应像朱买臣那样勤奋读书,才会有出头之日。民间文学给人们直接传授了很多历史知识,让人们懂得了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民间祭祀活动也给人们以教育。如依饭节的法事活动、做道场等,都是仫佬族子弟很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十劝人》教育人们要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团结同事;《忏罪歌》教育人们如何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伤天害理之事。

参考资料:潘琦主编,《仫佬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