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侗族  > 详细页面

小黄侗寨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1日 浏览量:

小黄侗寨位于贵州从江县城东北面,高增后坡的山顶上,距高增乡约15公里,距从江县城20多公里,从从江县城驱车至小黄,仅需一个小时便可到达。这是一个四面环山,一条小河潺潺流过的侗寨。寨子四周青山环抱,寨中溪水流淌,成群的鹅、鸭在缓缓地流水中游弋戏嬉,几百座吊脚木楼依水而建,风雨桥横跨水上,沿着河岸走几步还可以看到一座形似杉树的鼓楼。山水交融,一派寂静与安详,构成一个山、水、歌为一体的侗寨。村内寨外,处处有歌,事事有歌,歌是他们的语言,也是他们的历史。

小黄侗寨(图片来自从江县人民政府网)

小黄侗寨素有“诗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合唱形式,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的奇妙组合震惊世界,被许多音乐家誉为“独秀西南”的歌种。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

小黄侗歌在侗乡中很有名,是天下闻名的“侗歌之乡”和“音乐天堂”。侗语称之为“嘎小黄”,即“小黄的歌”。这里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古老的多声部侗族大歌,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村内寨外,处处仙乐飘飘。咿咿呀呀的歌声响起,节奏时紧时慢,整个演唱过程无人指挥,不同声部之间或高亢有力,或温婉低沉,浑然天成于一首曲目中。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唱大歌。寨中人人都从小开始学习唱歌,现寨里有歌队20多支,队员1000多人,他们以唱歌为乐,以唱歌为荣。

小黄侗族大歌(图片来自从江县人民政府网)

小黄侗族大歌从五十年代起就多次参加全国汇演,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1986年,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在巴黎演出了13场,场场爆满,轰动艺术之都,小黄侗寨也随着大歌之名响彻国内外。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2007年4月,国家领导人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日本,小黄村吴修月等9名“侗族大歌”小歌手随团出访,参加了“守望家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演出,得到高度赞扬。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了侗族大歌,小黄至今还流传着大量的侗族民歌,丰富多彩,远近闻名。如男女对唱情歌、琵琶歌、蝉歌、拦路歌等。在小黄,处处有歌,事事有歌。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生活,以歌传言。每逢节日庆典,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鼓楼对歌,用歌传情,用歌讴颂盛世丰年;当夜幕降临,侗家姑娘、小伙三三两两相邀到村口、溪边,一边弹琵琶、一边唱着优美的情歌,歌声穿过夜空,划破宁静的山乡,像在诉说一个古老而优美的爱情故事。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小黄都会举行赛歌会,有几十上百人唱歌的壮观场面,是观赏侗歌的最佳时机。侗族的大歌表演常在鼓楼举行。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和大歌是侗族原生文化最突出的标志,被称作“侗寨三宝”。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形似巨大的杉树,村民称之为“遮荫树”。在没有鼓楼的年代,人们的许多活动是在古杉树下进行的。后来,为了满足社会和文化活动的需要,修建固定建筑物时便以杉树为原型。文献资料称:“侗人居溪峒中,春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这就是最初的“鼓楼”。

鼓楼位于侗寨中心,是族中聚会、议事、休息、娱乐的场所,其他建筑围绕着鼓楼层层辐射开来。一般一寨一鼓楼,也有些侗寨有一姓一鼓楼,形成“鼓楼群”。小黄侗寨内有多座鼓楼,其中有座鼓楼年代久远,上面保留着风趣幽默的彩塑和形象生动彩绘图案。鼓楼分阁底、塔身及亭顶三个部分,塔身有九层。塔身第二层的檐角处,站立着一对侗族男女彩塑,再上一层是只锦鸡彩塑。锦鸡的上方,六至九层的飞檐是三只首尾相连的“小猴”,让人不禁想起“水中捞月”的故事。阁底的门框上有块横匾,上面写着“歌舞常臻”四个字,表明了小黄侗寨对侗族大歌的态度。

除了鼓楼,风雨桥是侗寨建筑中的另一道亮眼风景。风雨桥与长廊相似,桥由梁、廊、亭等部分构成,桥面建有长廊,廊上安装长凳,可供路人小憩,为人们挡风避雨,故被取名“风雨桥”。许多风雨桥上彩绘着各种花纹图案,又被称为“花桥”。风雨桥的结构精巧,桥墩多为大青石,桥身为纯木质结构,多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结构精密,不用铁钉连结,别具一格。桥亭用青瓦盖顶,桥面用杉木铺就,长廊两旁的柱子、栏杆以及梁上绘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反映侗族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美好愿望的图画作装饰。

苗族人们崇拜杉树,在侗族村民心中杉树占有非比寻常的地位。他们认为,杉树被砍伐后还能发出若干嫩芽,继续生长发育,象征着生生不息。鼓楼以杉木建成,造型酷似古杉;花桥同样用杉木架设,所不同的是前者立着,后者躺着,形成“鼓楼矗立、花桥横卧”的格局。许多花桥的长廊上都建有凉亭,远远望去,一竖一横,就像立着和躺着的大杉树。 

大山深处的小黄与外界交流十分有限,整个村寨都保持了比较原始的风貌,许多古老的习俗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在这里,女人们身穿无领白色绣花长袖上衣,下着黑布短式百褶裙,头戴银钗,脖颈佩挂着多层银项圈,男人们则头包蓝白格的长布,身穿白色立领对襟衣和黑色闪光长裤。服装原始古朴,颇具风情。

但如今,享誉海内外的侗族大歌为小黄引来了外面的游人。这个几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小山村,2015年每天接待游客100人以上,旅游年收入250万元,人均年收入25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0万元。近年来,小黄更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在高增乡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小黄村成立了小黄传歌河侗族大歌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合作社承接风情表演、侗歌传承、对外教歌、外出表演等;另一方面,销售民族乐器、民族服饰、民族刺绣、草鞋、民族工艺品等民族特色的产品。合作社成立后,这些带有民族风情的工艺品有了专门场地、销售场所,并且价格合理,保证销路。目前,小黄村共有53户人家从事“农家乐”和“歌堂旅馆”经营,11户从事旅游纪念品销售,8户从事芦笙、侗笛、牛腿琴等民族乐器加工。

小黄传歌河侗族大歌专业合作社(图片来自从江县人民政府网)

民族乐器和工艺品(图片来自从江县人民政府网)

参考资料:

  1.蜂鸟网

  2.从江县人民政府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