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帐号或密码错误
中华民族
民族地区
民族经济
民族语言文字
民族历史
民族服饰
民族饮食
民族建筑
民族风俗
民族节日
民族文学
民族艺术
民族工艺
民族教育
民族科技
民族传媒
作者:列来拉杜
级别:
浏览量:
关注度:1000
简介:
为支持国家重点工程,经历过两次搬迁的紫溪彝村如今已建设得非常美丽(滕俊 摄影)
“紫溪彝村20年来历经两次搬迁,一次是水库建设,一次是铁路建设,都是为了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现在他们靠旅游、特色产业等发家致富,走上了富裕之路。”对楚雄市紫溪彝村的情况了如指掌的云南楚雄市紫溪镇民族宗教专职干部熊丽丽如数家珍地介绍道。
2017年,在春暖花开的4月,我们驱车沿着平坦的水泥路,来到距楚雄市12公里的紫溪彝村,村口矗立着绘有红黑黄三色图案的大牌坊,上面写有“紫溪彝村”四个大字。进村,看见成片的果树开始挂果,一幢幢二层小楼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整洁漂亮的房屋,平整宽阔的村间道路,屋檐下休闲的老人,村中嬉戏的小朋友,以及廉洁文化广场,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火把广场……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安居乐业的恬淡。
民俗文化活动成为旅游项目,受到游客的青睐,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在村里随处可见挂有农家乐招牌的四合院,走进紫溪情彝家乐,院子里有休息乘凉的地方,还有花丛假山,屋里墙上挂有月琴、彝族刺绣工艺品等,处处流露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在这里吃饭休息时,还能欣赏民族歌舞。女主人告诉我们,这个农家乐是2013年自筹34万元,再加上政府补贴4万元修建的,建筑面积有360多平方米,盖这么大的民居,当时主要就想做乡村旅游,这里交通方便、距楚雄市近。这里的招牌菜有羊锅汤、土鸡、彝族腊肉等地方特色菜,回头客多。有时忙不过来,就请左邻右舍来帮忙,除去本钱开销,一年有十几万元收入,早已把建房资金收回来了。“现在与搬迁前住在山上的日子有天壤之别,那个时候靠种地过日子,早出晚归,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女主人说道。
传统节日火把节吸引了很多游客(胡先亮 摄影)
在紫溪村游乐园工作的彝族妇女李开萍在家门口工作,每个月有2000元收入,还能照顾一家老少,一举两得。如今在游乐园工作的村民有20多人。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谋得一份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游乐园里工作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机会
在游乐园里,外国朋友饶有兴致地参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
紫溪社区主任李加斌告诉记者,紫溪彝村是1994年因为支持重点工程西静河水库建设搬迁到这里的,居住着彝、汉、苗3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多数。2012年以来,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紫溪镇按照“将紫溪彝村打造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发展潜力、最彰显民族特色一流新农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特色民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建设,把紫溪彝村打造成为了经济发展领头村、民生改善标杆村、基层党建先进村、彝族文化榜样村、“四群”工作典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一流村。现在村里有农家乐23户,客栈6家,村民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青山绿水边,孩子们在玩耍,老人们在屋檐下聊天,73岁的杨开启俏皮地告诉记者:“搬迁后的生活比原来住在山上没有强十倍,也有八九倍,我们的钱包鼓起来了,村里还组织我们去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旅游呢。”50多岁的杨正国原来住在山上时,家里兄弟姐妹多,没有经济能力娶媳妇,搬迁到紫溪村后,政府帮他盖了新房,他也娶到了媳妇。随着经济收入的改善,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46岁的彝族汉子杨应平是个多才多艺的彝族人,他不仅开农家乐,还在村子里组织了一个37人的彝族民间乐队,村里的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开业等都可以看见这个乐队演出的身影。
紫溪村老人的生活怡然自得
紫溪彝村村民和睦相处,靠发展旅游,靠种植经济作物发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获得了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省级“巾帼示范村”、州级“文明村”“卫生村”等称号。2012年紫溪彝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紫溪彝村2016年获得全国生态文明村称号,2016年紫溪彝村党支部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
在采访中感受到彝村的变化,不只是拔地而起的小楼房和宽阔的水泥路,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在变化,从过去“等、靠、要”的观念,转变为积极争取支持,以主人翁的姿态建设新家园,建设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粉丝数:102
村寨等级:
创建时间:2018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