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湖南湘西州的文化多样性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的有所改变,有的荡然无存,作为民族地区的博物馆,理应结合文博工作,积极开展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同时应借助各方力量,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从而使民族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
关键词:湘西州 文化多样性 危机 博物馆 保护
博物馆是征集、保护和研究、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文化机构。作为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它是该地区的文明象征和文化素质的体现,因此,博物馆不能永远停留在仅仅关注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倾注热情和力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在全球趋势化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当代社会要求博物馆承担起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任务,抢救那些濒临灭绝的地域文化中有标志性的物品,把那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录音、录相、出版图书等手段记录下来,使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共存和延续下去。下面以湘西州与该地区博物馆的相关工作谈谈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一、湘西区域文化遭遇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中国东西部结合部。境内山峦高峻,溪河纵横,沅水、澧水穿越其间,流入洞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了这块神奇迷人的土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先民们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地理环境,繁衍生息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与后期进入的濮、僚、巴、苗蛮集团一道共同创造了湘西古老的历史。古人,将其域称为“五溪”蛮地,先秦时属楚之辖地,汉置武陵郡。唐宋时实行羁糜州制,统属于“溪州”。元代以降,置土司。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属“辰州府”制。民国初年,撤府改厅为县。今日广义的湘西大体包括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含湖南西部20余县市,狭义的湘西即原湘西州10县市。这里文化遗产积存丰富,独具特色,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相辉映,是湖湘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专家学者誉为“歌舞的海洋”、“民间文化的宝库”。
湘西州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文化多元共存是历史形成的,影响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然而,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优势经济、技术和智力因素的扩张,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形成了一种合围之势,空间地威胁着文化多样性和有形与无形遗产的存在。偏居一隅的湘西,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地将对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许多传统习俗濒临灭绝,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逐渐消亡、流失。如土家族、苗族服饰、祖传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服饰、图案、日用品所取代,反映本民族特点的生产生活用具、吊脚木楼被现代化的机械产品和用水泥钢筋修建的新式洋房代替,民间口头文学、史诗自然流失,民族民间文艺形式,被电影、电视、通俗歌曲所占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失传的趋势正在加速。这其中尤以民族语言和服饰文化消失最快。
湘西州现有土家族100多万人口,能说土家语的不到几万人,且有加速减少的趋势。语言是一个民族之根,根之不在,这个民族及文化将很快消失自己的传统特色,而逐渐失去自身的地位。土家族服饰,据清乾隆《永顺府志》载:土家族服饰“土司时,男女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而且男女“喜垂耳圈,两耳累然,又有项圈、手圈。”当时,男女服饰稍有区别之处是:男衣少花边,女衣多花边;男裙较短,女裙较长。男女都穿对胸上衣和八幅罗裙。由于政治的变革,“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服饰有了一些改变。清雍正八年,第一任永顺知府袁承宠颁布了《革除土司绩弊布告二十一条》,总的来说,其禁革内容是具有划时代进步性的。其中第二十条“服饰宜分男女”,“土人宜令剃头”便开启了土家族服饰改革的先河。从此,男性服饰形式有了一定的改变。男女服饰,均为满襟款式,加以土家族花边,仍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强烈冲击,土家人,无论男女除重大节庆活动,参与活动者穿上新式的土家族服饰外,在生活中,其服饰现已几乎全部汉化西化了。湘西州土家族是全国土家族民族特色保持最好的地区,而存世的民国以前的土家族服饰已十分稀少,湘西州博物馆收藏仅有10余件。一个民族,倘若不说本民族语言,且无文字又不穿本民族服装,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慢慢地消亡了。
苗族的服饰,汉化西化的趋势已在日益加速。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每年春节后,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少部分人留在家中耕田,80%的则外出打工,且大部分是到千里之外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福建。他们回到家里,从理念到生活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基本上不再穿本民族服装,在生活中人际交流,很多青年人不再用本民族语言而改用汉语了。
二是民间文化市场日益缩小,一些依靠口传身教的文化遗产在不断消失,民间传承人大多年逾古稀,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而青年人对民族传统和民间技艺不为所重,导致后继乏人。例如,湘西州人民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25名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然而不到几个月时间,土家族山歌“歌王”田茂忠、苗族史诗《古老话》传承人龙炳文便相继去世。
三是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传统文化显得弱势,但仍具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不过,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和培育。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的改变是必然的,文化的碰撞是多方面的。强势文化取代某些应该改变的文化,这是一件好事,而民族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值得加以保护。2006年冬天,我回到老家花垣县团结太平村,邻居的一位老人过世,下葬前的晚上,主家请了三个班子,一是当地的苗老司班子,他们是按照当地丧葬文化的习俗,打一夜绕棺;二是本村的传统戏剧班子,演唱传统和改编成现代的花灯阳戏;三是从县城请来的县剧团歌舞班,演唱员主要是县剧团的,另外还从百里之外的州府吉首请来了州歌舞团的演唱人员。那天晚上,老司班子带着亡者亲人围绕棺木打绕棺,让亡人安息,送亡灵上天。而另外两个班子,则在旁边临时扎搭的舞台同台竞技演唱。现代歌舞,年轻人喜欢,花灯阳戏,中老年人喜欢,加上改编后的一些喜剧效果,青年人也愿意接受。三种文化的碰撞,各得其所。而花灯阳戏,属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其传承人面临断代的危险。因此,必须加以抢救和保护。当然,这种抢救和保护,包括各种值得保护的多样文化,必须强调其文化特性的传承性,使之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文化群体中世代相传。这种相传,必然是将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今所需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丰富和强化文化特性,使之能够在百花园中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二、博物馆应成为多元文化的保护者和维护者
我国博大精深的文物史迹,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宝贵生态的物化载体。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先生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论谈暨全国民族博物馆馆长培训班”上说:“博物馆担负着征集、保护和研究、展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一向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今天,博物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中;仅仅是一个守护者和已灭绝文化实物标本的征集、收藏、研究、展示者。而是要有意识的转变观念,成为现实多元文化共存的保护者和维护者。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按照国际博协的要求,承担起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的责任。
其一,征集、收藏和研究的责任。博物馆无论建馆早晚,都收藏有一定数量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某个特定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而且还包含了一些抽象的非物质文化,并且每一个博物馆都有自己单个文化或多个文化的特色藏品。例如,湘西州龙山里耶战国古城秦简博物馆,藏品主要是出土的3.7万枚秦简中的一部分和在里耶出土的战国、汉代青铜器和陶器。秦简牍属秦文化的范畴,陶器、青铜器大量的属楚文化,部分属土著和巴文化。里耶战国古城秦简博物馆,目前正是围绕其藏品属性进行工作。湘西州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革命文物和自然文物。其馆藏代表性文物中,尤以出土的具有地方文化特征和民族民俗文物为馆藏特色。出土的历史文物,文化属性多为楚文化,其次是巴文化和土著文化及土家族文化。革命文物,多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使用过的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是一个必须花大力气征集、收藏、研究、展示的内容。它包含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而今天,其内容方面的文化正在加速消失。州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10年中,由于种种原因,只起到了一个守护者的作用,而这10年中,湘西地区的民族民俗文物,尤其是民间艺术类文物,加速向外流失,而博物馆在这10年中,征集收藏的不过寥寥几件。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对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有了新进展。同时,还有意识地注意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在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中,不再是象过去那样,只注重代表性物件的个体,还注意到了个体与整体的文化内在联系。如加工桐油、茶油、菜油的油榨,这是一种即将全部退出舞台的生产生活用具。州博物馆不仅征集了油榨主体,连其相关配件已一并征集收藏,对其他类型的已予以征集收藏。同时,还对其工艺流程进行了记录整理。
博物馆在对文化的研究上,过去大都是局限于出土文物鉴定和单个文化属性。而对其地域性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在上世纪90年代前,几乎没有涉猎。其实,在湘西这块多元文化丰厚的区域内,蕴藏十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值得博物馆工作者进行研究。如傩文化,在湘西区域内,过去和现在部分苗区十分盛行。湘西的傩戏,有多个不同流派,如大庸土家傩,又叫高傩;大庸低傩,为汉族傩,凤凰苗傩、花垣苗傩、保靖堂郎苗傩等。配合国际傩文化研讨会在湘西召开,州博物馆加强了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并举办了傩文化专题展览,出版了30余万字的《沅湘傩辞汇览》一书,征集了一批傩文化文物,丰富了馆藏内容。在研究领域博物馆还根据区域文化的重点,确定研究内容,先后研究出版了《明清时期湘西苗族史论集》和区域文化考古、民族风俗等内容的《凝固的文明》一书。
其二,民族地区的博物馆,不能局限于单一文化的陈列展览,而应办成文化多样性展示的平台,在保护多样性文化的同时,为其开辟广阔的活动空间。如湘西州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永顺王村土家族风情馆,他们在陈列展览的手法上,在过去那种传统的陈列展示手段的基础上,注重展品的内在联系,并运用了活的展示方式:即有本民族的演唱队伍,使观众既看到了这个民族静态的物质文化,同时又观看和感受到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民族地区的博物馆,还应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既要有个性化,还要有多样性,尽可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多层次、多侧面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此,湘西州博物馆作了有益的尝试。该馆多年来只有一个基本陈列,即《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陈列》。为满足人们对多样文化的需求,现举办有3个基本陈列和3个专题展览。即《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陈列》、《湘西历史名人陈列》、《湘西剿匪胜利陈列馆陈列》、《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成果展》、《湘西州建州50周年成就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展》。民俗陈列主要内容有:悠久历史、传统工艺、宗教信仰、服装首饰、男婚女嫁、节庆娱乐、生产生活、食居之俗,还复原有土家族、苗族民居,傩堂、油坊、染坊等。展览以800多件文物和300多幅图片,从不同层面解读了湘西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陈列设计施工布展工作中,还专门请了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传承人,参与了傩堂、民居、油坊等的设计和布展,这一方面使展览更准确到位,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对本民族的文化尤生敬意更加珍重。
《湘西历史名人展》,展出了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湘西王”陈渠珍、共和国开国元帅贺龙、文学大师沈从文、中国民族工艺先驱李烛尘等19位历史已故名人。展览以150余幅照片和部分实物,展示千百年来,湘西的奇山异水,强悍的民族精神,淳朴的风土民情炼铸成独特而神奇灿烂的文化,并以其博大胸怀容纳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湘西文化的哺育下,一代又一代英杰,生于斯,长于斯,成为大有作为的中华英才。在历史进程中,这些大山的儿女们曾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舞台上担纲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名字已载入不朽的史册,他们是湘西的光荣和骄傲。
《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陈列》,对于举办该展览,社会上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因为近10年来,拍摄了几部有关湘西剿匪的电影和电视剧,一时间土匪文化、土匪餐馆、土匪酒、土匪鸡应时而生。有人认为对湘西剿匪宣传过多,影响湘西形象。湘西州博物馆在州政府的支持下,经过调查研究,征集资料,还是决定筹办此展览。其目的是旨在籍以凭吊历史,告慰后人,以示湘西人民对剿匪有功的全体指战员和剿匪战争中英勇牺牲的2000多名烈士深切怀念之情,并激励后人,共建美好的新湘西。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实物和照片,辅以场景复原和其它手段,再现了建国前后一段时期与20世纪60年代剿灭中国大陆最后一股土匪惊心动魄的战斗情景。在陈列实物的选择上,大部分是属革命纪念文物,也选择有“反动”文物——国外博物馆称之为“该受责罚的文物遗产”。如土匪县长张平,他烧杀淫掳,无所不为,被他及部下杀死、活埋、勒死,关监饿毙的就有3000多人。古丈县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水见张平,混浊不清;人见张平,九死一生”。展示张平用过的手枪,主要是更形象具体地展示张平这个“反面教员”,启迪人们勿忘历史,珍惜今天。
《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成果展》,内容主要是近几年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州博物馆和八县市民保中心普查的成果,即实物、图片、影像,传承人表演等,从而使人们认识到我州非物质遗产内容丰富多彩,增强对本民族的认识和民族的自豪感;使民众和各级政府领导认识到许多非物质遗产已濒临灭绝的边缘,民间传人相继离世,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使领导和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加强、重视这一工作。为做好这一工作,湘西州政府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下拨资金100多万元用于非物质遗产保护,使得这一工作得到正常、有序地开展。
湘西州博物馆利用展览这个平台,结合自身的馆藏文物,还先后举办过《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展览》、《博物馆收藏书画展》、《文物精品展》、《傩文化展览》等20多个展览,还引进了10多个展览,如《长沙马王堆墓出土文物展》、《西安兵马俑展》、《农业科谱知识展》、《柴焕波摄影艺术作品展》等。通过发掘自身潜力,引进外来文化内容,拓展了业务,促进了工作,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较好地运用了搭建的平台,逐步改变了门庭冷落鞍马稀的局面。
三、借助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民保中心工作,保护文化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文化事务的副总干事贺尔南·克雷斯博一托拉尔说:“50年代以来,世界西方化进程以令人难以喘息的速度向前推进,非西方国文化无一例外统统遭到侵蚀。有鉴于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责任提醒人们: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的权利,这个权利,必须维护。”要维护这个权利,保护文化多样性,博物馆理应担当重任,仅靠博物馆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助各方力量,得到相应的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好,有效地保护好文化多样性,使当今和后来人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根在哪里”。
其一,结合博物馆工作,借助各方力量,保护好文化多样性。
湘西州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组合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简称湘西州博物馆)、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前身是湖南民族文化博物馆)、里耶战国古城秦简博物馆、凤凰山江苗族文化博物馆、永顺土家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吉首九福堂民间艺术博物馆、凤凰陈氏家族博物馆。为保护文化多样性,他们结合本馆工作,借助民间和其他力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湘西州博物馆在筹办民俗展时聘请了土家族、苗族文化传承人指导布设傩堂、民居、油坊、染坊;征集文物请当地熟悉土家族苗族情况的人协助工作;利用博物馆场地做厂房,优惠提供给木雕工艺传人,水冲石砚传人从事技艺传承;大的活动时,还请相关民间技术传人,如土家织锦传人现场表演。黄永玉艺术博物馆,他们在乡村中聘请了一批编外工作人员,这些人大多是民间文化的传人和爱好者,乡下一有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就通知博物馆下去拍摄资料,若特殊情况不能下去,编外人员就帮助拍摄。凤凰山江苗族文化博物馆,馆内有民族民间文化专业表演队伍,还利用周边村寨,给予人力物力支持,配合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起了凤凰山江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九福堂博物馆,他们请吉首市地方戏曲班子,来馆内戏台演唱阳戏、花灯戏,并积极给予支持,还将部分民间工艺传人聘为馆里工作人员,常年从事技艺传承。
湘西州内的博物馆,在运用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展览的同时,还借助各方力量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们知道,要使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都能活态地保存下来永续于世,如同生物世界一样,生生灭灭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能更变的,但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还是应该利用各种社会力量采取各种手段将其保护下来,使民族的文化精邃得以延续下去。
其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重视。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10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3年初,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发掘、抢救和保护的工作,在我国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
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源远流长;其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但因种种原因,面临濒危灭绝的境地。为了抢救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湘西州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3年,湘西州州文化局组织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靠在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后直接挂靠于湘西州文化局。对于这一工作,湘西的博物馆不是游离其外,而是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州博物馆馆长被聘为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州博物馆还派出一名业务熟悉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州民保中心常年工作,并动手起草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实施方案》,编制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凤凰山江苗族文化博物馆、里耶战国古城秦简博物馆、永顺土家族文化博物馆、龙山茨岩塘博物馆结合自身业务,采取多种形式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州民保中心几年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全面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家底,建立了全面反映我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面貌的档案资料库。二是于2004年湘西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综合试点。三是多次参加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四是在州博物馆(州非物质博物馆)举办了《湘西州非物质文化保护普查成果展》。五是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分批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湘西州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织锦工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苗族鼓舞、苗族银饰、辰河高腔目连戏等7个项目;2006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进入全省第一批保护名录的有苗族古老话、苗族歌谣、苗族赶秋、苗戏、苗族武术、凤凰纸扎、文武茶灯、凤凰蓝印花布、湘西阳戏、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梯玛神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土家族过赶年、湘西苗族民歌、乾州春会、土家族山歌、酉水船工号子、踏虎凿花、湘西苗族服饰、土家族舍巴日、湘西苗族椎牛祭等22个项目;2007年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土家语、苗族接龙舞等40个项目为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是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资助扶持等手段,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并认定公布了一批传承人25名。
湘西自治州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一览表
传承人姓名 |
类别名称 |
所在县 |
项目类别 |
田茂忠 |
土家族山歌 |
保靖县 |
民间文学 |
彭祖秀 |
土家语哭嫁歌 |
古丈县 |
民间文学 |
龙炳文 |
苗族古老话 |
花垣县 |
民间文学 |
田隆信 |
土家族打溜子 |
龙山县 |
民间音乐 |
龙兴才 |
湘西苗族民歌 |
凤凰县 |
民间音乐 |
吴腊宝 |
湘西苗族民歌 |
吉首市 |
民间音乐 |
龙英棠 |
苗族鼓舞 |
吉首市 |
民间舞蹈 |
洪富强 |
苗族鼓舞 |
保靖县 |
民间舞蹈 |
彭南京 |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
龙山县 |
民间舞蹈 |
彭英威 |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
永顺县 |
民间舞蹈 |
张明光 |
土家族摆手舞 |
龙山县 |
民间舞蹈 |
田仁信 |
土家族摆手舞 |
永顺县 |
民间舞蹈 |
向 荣 |
辰河高腔 |
泸溪县 |
戏曲 |
侯应军 |
湘西自治州阳戏 |
凤凰县 |
戏曲 |
石成业 |
苗戏 |
花垣县 |
戏曲 |
刘代娥 |
土家族织锦技艺 |
龙山县 |
民间手工技艺 |
叶水云 |
土家族织锦技艺 |
凤凰县 |
民间手工技艺 |
麻茂庭 |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
凤凰县 |
民间手工技艺 |
聂方俊 |
凤凰纸扎 |
凤凰县 |
民间手工技艺 |
刘大炮 |
凤凰蓝印花布 |
凤凰县 |
民间手工技艺 |
邓兴隆 |
踏虎凿花 |
泸溪县 |
民间手工技艺 |
滕召云 |
乾州春会 |
吉首市 |
岁时节令 |
石寿贵 |
苗族椎牛祭 |
花垣县 |
民间信仰 |
彭继龙 |
土家族舍巴日 |
龙山县 |
民间信仰 |
石仕贞 |
苗族武术 |
花垣县 |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
七是建立了以龙山里耶镇为基地窗口的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以凤凰山江镇为基地窗口的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八是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族民间工艺大师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九是培养和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专业工作队伍,涌现了一批热爱保护工作,又具有专业知识的保护工作者。十是加大了宣传,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十一是《湘西民族民俗文化丛书》等一批图书、影像资料将相继出版面世。
抢救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对文化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湘西地区在这项工作上取得了一些保护成效,但仍然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下,这一工作同样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诸多领域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应抓住当前良好的机遇,及时转变工作观念,适应全球化趋势下社会对博物馆的新要求,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制定对策,开拓创新,为本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保护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民族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